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二十四史前四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2W 次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1] 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2]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史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由达拉特旗传统文化教育推广协会发起创立鄂尔多斯首个儿童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班——好古学堂,以圣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训,继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统,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愿,宏扬传统文化,推行国学教育,主要针对3—13周岁少年儿童开展经典教育的培训和实践。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伏羲班创始人、“国学教育先行者”吴鸿清教授考察好古学堂后盛赞好古学堂教育教学“已领先于全国很多地方,可以建成全国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经典诵读课主要以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导的太湖大学堂教材为主,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诗经》、《孝经》、《礼记》、《道德经》、《庄子》、《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重订增广贤文》、《菜根谭》、《诸葛亮诫子书》、《古文观止》、《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黄帝内经》、《内经述》、《鉴略》、《医学三字经》、《药性赋》、《周身经穴赋》等国学经典。

除经典诵读课外,学堂同时开设儿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以《弟子规》教学为主,从“孝悌”入手,学习“洒扫应对”,教给孩子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个具备良好身心修养的人。配合德育教育,学堂开辟了德育实践基地,免费让父母和孩子体验农田耕种,让孩子学会劳动,感受生活的艰辛,学着理解生活感恩社会,培养孩子博爱慈悲的胸怀。

为了培养孩子端庄、恭敬地学养功夫,提升孩子的艺术鉴赏力和美学修养,好古学堂新开设了书法学习班。书法学习从唐楷入门,先建法度,再习魏碑,后学二王,兼临诸家,习其古意,自然流美。

同时,学堂免费开设家长国学班,创办“好古国学论坛”“好古经典读书会”“好古道德讲堂”“孝廉文化园”四位一体家长学习、交流平台,采取讲师授课、道德模范作报告、家长学习讨论等方式,倡导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修学模式,推动全社会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复兴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