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随遇而安》读后感

《随遇而安》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5W 次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随遇而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随遇而安》读后感

《随遇而安》读后感1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通过收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认识了孟非。他的幽默有三分潜入深出的机智,内敛式的自嘲和讽刺,让人笑过之后,留下若有所思的份量。虽然只是一档大型服务类生活节目,但他的评论,他的见解,颠覆了主持人以往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寒假闲逛新华书店时,在书店偶遇他的作品——《随遇而安》,就忍不住买了一本。

在午觉后的阳台上,一个坐垫,一杯茶,一本书,惬意的享受,不仅仅在环境更在意境上。他,1971年出生在重庆;他,像这座英雄的城市一样,鲜明和浓烈。重庆有他12年的美好回忆,那时候他常去长江边捡起鹅卵石打水漂漂,把山上的野草打成绳结拔河,山花烂漫时节满山乱跑。这时他是幸福的,满夜星光、毛毛虫、萤火虫是点缀着他的少年世界。对于孟非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极其宝贵的美好时光,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孟非12岁时,用他的话说,到了“陌生的南京”。南京是他父亲出生的地方,爷爷奶奶在南京。到了这里之后,他并不快乐,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除了语文、历史等文科科目,其他都一塌糊涂,这注定了孟非的高考必然是失败的。在众人眼里,高考是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的关键步骤,每个高考生都渴望通过高考跨进大学校门。当时参加高考的孟非肯定也怀揣着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当这颗梦想破碎的时候,我想,很少有人像孟非这样坦然接受并毫无抱怨。想想那些因为高考压力而放弃生命的人,还有那些因为高考失败而自暴自弃的人,孟非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胸怀和气魄。

虽然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励志,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震动,有点励志、有点心酸。因为他没有考上大学,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说把祝福送给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孟非就跟他的小师傅说,说的就是我们吧。对于在印刷厂当工人的这段时光,孟非认为并不悲苦,他说:“我当时真不知道是自己事业的.低谷;说今天是辉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还好呢?我心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绝望,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你人生再辉煌、再明媚、再风光,都会过去的,乔布斯不也过去了嘛,你还能比乔布斯更牛嘛?”

随遇而安是一种境界,它不仅能适应各种环境,更能在满足的前提下踏踏实实,力求不断进取。有人说,孟非的成功来自偶然,只不过运气好,大家照顾他罢了,我觉得不是。只有那些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在逆境中做到随遇而安,并不断进取,能化耻辱为力量的人才会获得成功,而孟非正是这样,他真正做到了随遇而安。

这就是真实的孟非,觉得自己的一切经历都是顺理成章,没什么稀奇。无论人生面对怎样的低谷高潮,他都坦然面对,以“淡定从容”的态度和“随遇而安” 的心情去享受。

随遇而安,风轻云淡,一切似有似无,一切若影若现。只此让

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快乐的生活,不去计较过去,不去折腾未来,好好的做好现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就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吧!

《随遇而安》读后感2

之所以对这本书有兴趣,还是因为非诚勿扰。这是我第一次写一本书的读后感,刚开始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于孟非,我也只是通过非诚勿扰有了较少的了解,《随遇而安》这本书是他的第一本写自己的书,简单的说就是自传吧,这让我对他的了解又更进了一步。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十分寡淡的书,如果有人肯读完并由衷的感到有意思,他只能认为那是一个奇迹。我觉得他太过谦虚了,但我却认真的读完了。

从重庆到南京,从社会闲散人员到印刷工,再到一名著名的主持人。或许在他自己看来,这很平淡,平淡中夹杂着一丝幸运。然而,在我看来,他生命中这一件件看似平淡的事却组成了一番别有滋味的生活。十二年的重庆生活成为了他最宝贵的童年回忆,是他生命中无法忘记的宝贵财富。对于重庆,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觉得,南京与重庆差别十分的大,这也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我对重庆的体会没有他那么深刻,这也许和我的童年在广东度过的原因有关。但每当我去到重庆,都能感受到到家乡人特有的热情和“粗犷”,这是和重庆”袍哥“文化密不可分的。孟非眼中的重庆,就如同他所说的那样,筒子楼,大雾茫茫。然而,对于现在的重庆来说,那些流传了许久建筑文化,特有的人文风情,仿佛都在慢慢的被抹去。

这本书写了他的童年,写到了家人,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慢慢诉说着他四十年来一些不大不小的事。

印刷厂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从那一刻起他懂得了劳动人民,也让他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处在社会的哪个阶层。他一度堕落过,但他始终相信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或许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在想,如果他的父母没有离婚,理科差的他当时要是读了文科,或许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但不管怎么样,用他的话说,一个岔路口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我很欣赏他面对事物的心态,就如同这本书名一样,随遇而安。书的自序中写道:“我既没有到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的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对于他的`谦虚,我很佩服,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很平淡,就像一潭清水,偶尔泛起一丝波澜。淡定从容,随遇而安是他生活的写照,或许他的成功也是基于此吧。

四十年是一段似长非长的时间,他用轻松的笔调,朴素的语言,以及最真挚的感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我向往他随遇而安的心境,颇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他幽默的文字不止一次在我心中泛起波澜,尽管我正处在年少轻狂的年纪,18岁。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四十年来他的酸甜苦辣。

生活中的孟非回一个十分有爱心的人,在他家里最多养过一只狗,六只猫。他说:“一进门就有一种动物园的感觉,我不介意。”可见他已经把它们当做亲人一样看待。在“我爱养狗”一节中,他谈到《动物保护法》,他希望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能改变,而不像现在这样。孟非觉得:只顾自己,不顾一切,那是野兽的生存法则。

风轻云淡,随遇而安,孟非四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一切都看淡点,不去计较过去,不去折腾未来。

《随遇而安》读后感3

好的散文,是带着情感与温度的。——题记

我是在初中语文书读到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从下面的文章出处发现了作者是汪曾祺,每个人写作画画啊都有自己风格,我喜欢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这个风格差不多,于是我找来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汪老没有刻意的描述深层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围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浓郁的文化韵味,这种韵味是历史带来的,是个人感悟的。文笔虽然淡然,却让人感到厚重。同时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欢琐碎事物。喜欢花草美食文化绘画书法喜欢新鲜事物,像个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个能够享受生活之人,他写吃喝玩乐总能比别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笔下,似乎鱼羊总是更鲜,泉水总是更冽,蔬菜总是更嫩,水果总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让他一描写总也能勾起尝一尝的欲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点帅,只是常看他的谈吃散文可能真的会让人胖个三五斤。那些画面鲜活的存在我的脑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时用笔极清雅,有时却又极放任,有时淡然如君子,有时戏谑似顽童。读他的散文常不觉笑出声来。有一段写他们要去吃臭豆腐“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寻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个公共厕所!”读到这里你当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戏谑可是连自己也戏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让我对葡萄艰难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实了解。从来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积雪覆盖。来年开春再挖出来,搭架、上棚。从不知道,葡萄的枝叶是一脉水管,将根部的水分尽情吸饮,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凉。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多么闲暇的时光,多么惬意的生活,城市里哪里这样,哪里能这样清心寡欲,享受当下时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种各样的口味,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欢,但吃着吃着就爱上了。如同生活,我们不尝试,不体验,怎么会知道生活的多样性呢?还有你不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对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生活,应该多种体验,就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要杂一点。对食物,对文化,对生活都如此。

都说读书能让人内心变得平静,我觉得不够确切。读不同人写的的书感受也会不同,读小说会让你体验别样人生;读传记会让你思悟人生;读散文则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有时去回忆,有时去思考,有时又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生活中总是有着小美好,小期待,小确幸,我们不仅仅为了活着,不必辛苦恣睢的谋生,而要有趣的活着,做一个能感受温暖美好的生活家。

《随遇而安》读后感4

如果说一定要对一个人进行分类的话,我想我是很纯粹的文艺派。可能因为这个缘故,我对孟非一直都很崇敬,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学热情。

他的自传体《随遇而安》很真实,让我看到了最真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我会随着他的文字时喜时忧,其实,看别人人生的同时,就像是试演他的角色,用心去体味了所有的酸甜苦辣。

人这一生也就是一本书,翻阅后意犹未尽也好,毫不动情也罢,也只能是一本书。

或者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人这一生中总有一段故事是刻骨铭心的,孟非也是如此。他最难忘的12年重庆童年生活,没有多绚烂,可是却深深地烙在脑海里了。足可见一个事实,人之初,性本善。最单纯的才是最美好的。

乐的最开心的地方就是他的学生时代。是的,学生时代本来就是最有价值的回忆,加上这个文理偏科特别严重的家伙,学生时代更是丰富多彩。理科老师告诉父亲,他的孩子正在发育期,需要补脑,而文科老师说他简直就是个文学奇迹。学校的红黑榜都有他,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他说,一般考理科,成绩好的同学最快要一个小时完成,而他会做的`只用二十分钟,剩下时间留着发呆。只要不是考汉字的他都几近崩溃……现在想来是茶余饭后的笑料,可是当年的他想必也是很痛苦的。

他这一路走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运,也受了很多磨难。他说想起曾经的不堪,自己都很心疼。可是,很欣慰,他总算苦尽甘来了。

四十年,就像昨天的事一样,而生命已然告诉你,沧桑是感叹不来的。

如果你到了四十,你会为自己逝去的四十年写部自传体吗?

就拿我来说,内心总是不安和忧愁,或许活得太过透彻。我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不是童年,不是现在,是半懵懂半成熟的那个阶段,而那个阶段,我在南京。所以,提到南京,我那种复杂的心情真的无法言喻,直到现在,对南京这份特殊的感情依然无法释怀,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我现在的生活。

其实很喜欢孟非的这个书名,随遇而安,则人生本来就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这让我想起《步步惊心》里面四爷对若曦说的话:既来之,则安之。可以说,这是一部我最欣赏的电视剧了,没有浮杂的东西,真真切切地看人生无常。情到深处,为此流过的泪已多得记不清了。若曦为什么每日都忧愁,以至于过早地油尽灯枯?因为,她是穿越过来的,所有历史的结局她都知道,所有的人生变化她也都很清晰明了。这样活着,是痛苦万分的。所以,人还是糊涂点好。

随遇而安也说明了孟非面对人生的心态,四十无惑,这个时候的人就应该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经的语文老师这样告诉过我们,等我们过了四十都会明白这种心态的。我承认,至少我还是年少轻狂。

摸爬滚打,人生就是这样的历程。慢慢地,慢慢地,衰老。

如果还有遗憾,趁你还有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