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2W 次

《悲惨世界》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815至1932年,先后横跨27年,这部电影就是把音乐剧搬上银幕,以唱歌代替对白,几乎几分钟便出现一首歌曲。下面是《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1

首先,我没有通读过原著,只是了解一些梗概,其次我也从来没有看过音乐剧或是歌剧,先前甚至还有些排斥此类型的剧种,但是经过了这两小时四十分钟的体验,我被完全吸引了,甚至想接着再重新看一遍。

作为一部音乐剧,导演能妥善处理好舞台与电影的差异,呈现出如此优秀的作品,难能可贵。且演员阵容强大,演技唱功精湛,群戏个个出彩,气氛渲染到位,加上奥斯卡奖的助推,理应是年后大热,但问题是形式,音乐剧/歌剧形式的电影,国内恐怕是不大能够接受的。虽然网上有很多人看过都说片子好,但我看的时候周围有些年轻观众还是不大能接受,后半段窃窃私语和起身离场的都有,反而是年长些的观众能耐的住性子看下去。另外就是想带孩子看的还是算了吧,虽然是名著改编但是这片真心只适合爱电影或者有耐性的人。就像去年的《一次别离》和《艺术家》,引进上映是国内影迷幸事,只怕票房不佳加上市场不够成熟造成的排斥,反而让类似的精品佳作以后离国内市场越来越远。

无愧于最佳女配和最佳男主提名,海瑟薇的《I·dreamed·a·dream》和杰克曼的几段独唱都非常精彩,扎实的唱功与精准的表现力使他们将人物的憧憬、绝望、彷徨、无奈等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芳汀和冉阿让也栩栩如生的立在观众眼前。尤其是前者,感染力太强了,哀婉的歌声与绝望的表情一下子命中泪点。此外,个人比较喜欢杰克曼和罗素的对唱,只是罗素的唱实在是平淡无奇,而“沙威”更像是个一根筋的死心眼,本该有的冷酷顽固未能完全体现出来。后半段的爱情与牺牲更是精彩,“艾波尼”的独唱令人扼腕,也是一大泪点;《Do·you·hear·the·people·sing》荡气回肠,出了影院还情不自禁的哼;杰克曼和罗素二人死前的独白,与前段相呼应,更是让人百感交集(每次罗素独唱都走高台边有点儿容易让人走神);和达寇塔·范宁神似的阿曼达,歌声里满是幸福与希望;满脸小雀斑的托雷斯,不,是“马吕斯”、安卓拉(这位有点儿被弱化了)、加夫罗契、神父……这些通过音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与塑造,值得反复回味。而海伦娜·伯翰·卡特和萨莎·拜伦·科恩,通过肢体与表情的表演使人物活灵活现,弥补了唱的方面的不足。

从未有过音乐剧的观看经验,能让我被两个多小时的歌声打动,时而激动时而黯然,或是莞尔或是流泪,丝毫没有疲劳感和脱离感,五星之作。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2

昨晚和朋友去看了最近热播的电影。电影是以歌剧的形式来讲述一段故事,虽然不是特别习惯听歌剧,不过有音乐做背景能更有效渲染悲壮的感情。

男主角因为要帮助自己姐姐的小孩渡过饥饿的难关而去偷了别人的面包,于是被无情的关在监狱里12年。故事围绕着他出狱后的变化。当他刚出狱时,大家都很反感他。他就在饥寒交迫的夜晚他无家可归遇上了一神父。于是他得到了上帝的怜爱,有了食物和住所。在他最虚弱的时候是上帝收留了他。几年后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帮助很懂穷人解决了工作问题,到后来从一个恨世嫉俗的人到以博大胸怀包容前后多次陷害自己的监狱长。

电影的另一主角一名监狱长从一个一心服从命令到一个觉悟到不能忍受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跳河自杀。

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是在英法大战期间,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很萧条。很多穷人在街上无家可归。妇女为了生存去街上卖身。整个就是社会低层人们的悲惨生活。

战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悲惨的影响。经济不稳定,工作收入没有保障,更不用说那些在战场上死掉的无辜生命。就连相爱的人也要被迫分离。

战争里有好几个帅哥也是生于富贵家庭本可以不用参战,可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也勇敢站出来带领朋友一起斗争。可惜最后不过成为了几个贵族和政治家游戏的筹码。因为战争不过就是一场游戏。没有什么是不能通过谈判解决的,武力只会造成人类兄弟的自相残杀而并没有真正解决矛盾问题。而矛盾只会被继续激化和重复对人类的危害。

希望以后的政治家都能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的危害而和平解决问题。从而再没有更多无辜的人被杀害了。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3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文豪雨果一部小说,小说构思长达40年与1982年出版,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JeanValjean)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小说先后被改编为音乐剧、电影、电视及动画等,对世界的影响,非三言两语可说清。

当故事从新被翻拍成电影的时候,我就对这部电影格外关注。从半年前第一款预告片就看了好几篇,对影片的上映也满怀期待。不过当电影在美国公映之后烂番茄metacritic的评分相比同时期的《被解放的蒂亚戈》低很多,还是让我有些震惊和失望,不过自己看过之后感觉还是不错的。当然媒体的评分大可不必在意。如果你过于纠结原版小说和之前的音乐剧相比或许还是稍感失望的。比较电影和小说在表达方面还是不同的。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815至1932年,先后横跨27年。冉·阿让为快要饿死的姨甥孩子偷了一个面包而被捕,服役中尝试逃狱失败,最终被监禁20年。1815年,冉·阿让终于假释出狱,但因为身份关系被人嫌弃,最终被主教米里哀主教救回。几年之后,他化名为马德兰,成为一个工厂主人与市长,却被他遇见了追捕他多年的警官沙威。另一方面,冉·阿让也遇上了芳汀,答应她为她照顾女儿柯赛特。这一切的悲伤,痛苦,凄惨,无奈,愤怒,绝望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直到最后冉·阿让紫色身亡。

如果不喜欢听音乐剧的朋友,看电影之前还是要好好考虑,虽然相比音乐剧,电影有了画面,情感,状态和环境在里面,但作为一个超长的电影,估计有2小时40分钟,而且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唱。尽管演员对唱法的处理都是很合适的。如果之前对小说不了解或者音乐剧不熟悉的情况下,最好看看歌词,否则在听不懂唱什么的情况下很容易审美疲劳。我有的时候,就略显尴尬,因为真的没几句是说出来的。

这部电影就是把音乐剧搬上银幕,以唱歌代替对白,几乎几分钟便出现一首歌曲。电影看音乐是无容置疑的动听,加上耳熟能详的歌曲让人很早陶醉在音乐之中。曾经有人跟我说过,以前看这套音乐剧的时候,经常被音乐所吸引,忽略了剧中的内容,今次终于正式了解故事背后的意思。电影的改编其实就是把音乐剧视觉化,其实没太大改动,中规中矩,非常忠实于原版音乐剧。这一点上真的跟导演汤姆霍伯前作《国王的演讲》有那么几许相似的感觉——非常工整的作品。影片的艺术指导,化妆,服装设计,摄影,视效和混音都相当了得,画面唯美,构图考究,设计精致,视觉化的成果相当好看。Sound·mixing的处理也非常好,有几处是多人合唱,每个人的唱词和旋律又不同,混音很好地调整了不同演唱者之前的强弱变化,又与电影画面的状态契合。

总的来说观感还是很享受的,很推荐,好看又好听的电影也难得。不过,电影改编自同名音乐剧,很多小说情节被删,以致当中很多细节未能交代。当然,故事主线未被更改,内容清晰,而且其他部分亦有互相补足,但对于钟情于剧情片的观众,也许算是一点的不完美。影片大量的歌唱部分让你在观影的时候都有些情不自禁的跟随影片角色哼唱起来。作为五音不全的我有些考验。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4

周四上午的课上老师推荐我们看《悲惨世界》,结果晚上的课上老师就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说它真的不错,不愧是获得了很多奖项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前身是同名歌舞剧,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的情节都很了解,那么我们就跳过对情节的介绍来谈谈其他的吧。

这部影片是一部歌舞片。我看过的歌舞片并不是很多,记得初中的时候在央视电影频道看过歌舞片《红磨坊》而且印象比较深刻。歌舞片不同于其他的影片类型,影片里角色通过歌唱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让观众听到。这部影片中全部采用现场录音,所有的演唱都是演员们自己完成的,他们不去追求唱法上的完美,而是用他们真挚的情感流露和自然的表达带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

这部影片是由2010年拍摄《国王的演讲》的导演汤姆·霍伯导演,演员的阵容也十分强大,饰演冉阿让的男演员休·杰克曼在《X战警》中饰演的金刚狼的形象深入人心。饰演沙威的是罗素·克罗,在看影片的时候就觉得他很眼熟,在网上一查才知道他是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角。至于饰演芳汀的安妮·海瑟薇更是凭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项,虽然她只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出现,但她精湛的演技还是让人震撼。她为了这部影片付出了很多,为了角色需要她剪去了长发,而且还减肥二十斤。正是这种为艺术不顾一切的精神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了一个真实自然地芳汀,印象最深刻的是芳汀沦为妓后边唱边流泪的场面,感觉既凄美又动人。我一直就挺喜欢海瑟薇,看过她演的电影有《公主日记》、《魔法灰姑娘》、《穿普拉达的女王》、《蕾切尔的婚礼》、《爱丽丝梦游仙境》和《一天》。喜欢她高雅端庄的气质和她,感觉她是个富有才华和演技的演员。在影片中为了革命英勇牺牲的小男孩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个小演员叫丹尼尔·赫特斯通,感觉他的演技和唱功都不错,很喜欢他的声音。

影片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就是那些年轻人决定起义的桥段,他们在街上用家具垒成街堡。各种家具从窗口落下或是从楼中台下,一架大钢琴从窗口摔下,最终垒成了街堡。一群爱国青年与政府的军队展开激战,长枪对大炮,两方实力悬殊,但这群青年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两个爱国青年站在窗边,其中一个手里高举着红旗,在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当战争结束,沙威在战场上巡视,地上满是鲜红的血水。看着那一群爱国青年们躺在地上,我似乎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惨烈,这一系列的镜头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被那个年代追求真正的自由解放、不畏死亡的热血青年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身处在乱世却能够拥有这样的精神真的是很伟大的,正是有了这些身处乱世而敢于斗争的人们的付出和牺牲才成就了现如今这个自由民主的世界,向他们致敬。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5

悲惨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史诗般的歌剧电影!可以说,我看这部片值了。结尾处在广场上的庄严激昂的画面,我简直有想站起来举臂高声呐喊的欲望。看这部戏之前,我以为第一次看歌剧电影会不适应,以为会像舞台剧那样画面平淡。不是,我看到了很大部分面部特写镜头,使我有一种感受是,非常的体贴的真实感。我真的觉得遗憾,中国怎么就没有人能拍出《悲惨世界》如此具有气场、庄严、又是歌剧式的电影呢?

是怕我们中国人接受不了歌剧吗?不,我第一次看不仅不会抗拒,反而感觉片中许多场景因为现场的演唱而更突出了所表达的意思,而更具有力量。因为影片所讲述的背景正是19世纪法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青年志士心中的压迫、被奴隶、对正义与自由的向往,满腔热血,化作如猛虎下山的咆哮,齐声合唱震撼山河。

影片开头不久,冉阿让出狱受尽众人白眼,沦落遭主教救济,夜晚偷走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住,不料主教竟说银器是送给他的,从而挽救了他。主教的言行开始令他忏悔,场境是站在山巅的一角,不断地叩问自己:主教是神派来拯救他的圣人,他决定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配以瞬间拉开场景的镜头,直抵云霄中耀眼的阳光。

我没有看过原著雨果的《悲惨世界》,我知道电影很难与文字作比较,镜头要做的是一眼、一个画面要带给观众的观感,而文字肯定描写得更详细完整,一呼一吸都能做到映入你的心中,镜头要带给你们的是冲击感。我觉得歌剧式电影非常整体地把悲惨世界带给观众,它克服了舞台剧的单一枯燥的场景,强化了飘浮时代,国家与个人命运在革命动荡中的境况。

战争、奴隶、食不裹腹的贫民、为生存被迫出卖贞操的芳汀、市侩奸诈的房东夫妇、忠贞的警察贾维尔(直到最后被冉阿让放过,而动摇对天职的忠贞,最后站在矗立的城墙边,纵身坠入滚滚的湍流中。)、柯赛特与马利尤斯的邂逅相恋、满腔热血号召发动革命的正义青年……

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间不会让你有闷场,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冉阿让的忏悔仿佛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忏悔,我们都是渺小的个人,我们曾经不断的犯错,我们曾经豪情万丈、理想丰满,我们曾经深陷又挣扎,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还在不断地重复旧路,我们还在不断地犯错,我们不可原谅,我们美好的一切仿佛早已远去,永不再来,我们孤单影只,匆忙恐慌,为五斗米而贱卖尊严,我们不断追问自己,心中的向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谢,我们要追求什么?我们曾经的梦想还有没有努力去追逐过、实践过?

这帮热血青年怀着祟高的理想,为实现自由、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未来而就义,但其实他们只是追求最基本的权利,他们在追求可以公平竞争,人人平等,能保障生存的环境。国家是因为人而组成的,是为服务这个国家里的的公民的,如果它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那百姓就会奋起推翻它,建立一个保障百姓的国家。正义仿佛就浑然天成,它是人们立世的底线,用以区分丑恶与黑暗,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量。

这部片仿佛是对自己的叩问,仿佛是对自己价值观的修正。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

冉阿让因为要抚养外甥,偷了人家的面包,被判了5年徒刑,又因为越狱刑期追加到19年。好不容易熬过来了,假释出狱,却又要按规定的日程表做人,成为一名被管制分子,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的身上。他的心态极其扭曲,仇视不公平的社会和不公正的法律。假释潜逃,隐姓埋名,埋头苦干,终于成为老板,直至当上市长,人生旅途艰辛不予言表。这时的冉阿让世界观已经得到改造,对社会的认识得到升华,对下层社会充满同情。

影片通过冉阿让与警察沙威两人的感情纠集,展现了人生发展的细微转换过程。一个充满仇恨、性格凶狠而孤僻的冉阿让,在米里哀主教的点化下,变成了一个慈善、理解、可亲可爱的人。同样,一个刻板、世俗、固执,与民众为敌的沙威,在冉阿让宽容、仁慈、博爱精神和行动影响下,对自己的种种行为有所醒悟。十九世纪除的法国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转换的社会,封建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广大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推翻封建阶级统治,先后发生了多次革命,当权者不断更替,社会动荡不断。影片描写的情景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在对待劳改犯以及假释后人的成见,仿佛就在眼前,我国在1949年——1976年实行的制度与之如出一辙。沙威趾高气扬的对24601(冉阿让)在狱中讲的那段话,激起了冉阿让的极端不平,就因为偷了一块面包,遭到如此下场,怎么会使他心平气和,接受改造,顺应现有的社会社会制度?可想而知,在中国当时又有多少人对社会充满了仇恨,相差了一个多世纪,对社会的管理和认识提高了多少?

冉阿让的转变也是有一个过程的。19年的劳役并没有使他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人,相反,他变成了一个劣迹斑斑的坏人。出狱后,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做坏事。米里哀主教是第一个感化他的人,主教的真诚和教化,激发了冉阿让内心深处原始的良知,促使他开始走上正道。影片没有描述他7年中的转变过程,但可以想象,冉阿让不会在走出教主家门的时候世界观就得到了彻底的改造。可以设想,冉阿让接受了教主给他的银器和钱,隐姓埋名,埋头苦干,一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一点点积累资金,通过自己的理财能力,把作坊一点点做大,最后成为工厂的老板。然后,通过自己的实力,开展慈善活动,影响社会,赢得上层社会的广泛认可,最终当上市长。冉阿让步入上层社会,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平民百姓,这就决定了他同情底层民众,支持社会变革,最终回归平民的结局。

冉阿让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不平凡的。影片通过冉阿让的结局,揭示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悲惨世界,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同时,影片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不管如何变化,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一个人活着,总要向社会做一个交代,不苛求每个人都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但应该多做善事。冉阿让抚养的珂赛特代表了社会的一整代人,这代人还会容忍悲惨世界延续下去吗?冉阿让已经看不到以后的世界了。今天,我们观看了影片,回眸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冷静地关注当今世界的演变。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7

你会认为,那个被命令扛起沉重旗杆的24601号囚徒,跟那个毫不犹豫地扛起车架救出车夫的马德兰市长,都是冉阿让吗?你会认为,那个为了养活妹妹的孩子去偷面包的舅舅,和为了兑现承诺出重金赎出女工的遗孤的绅士,是同一个冉阿让吗?你会认为,那个恩将仇报偷走主教银器的假释犯,和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要"抢走"他掌上明珠的小伙子的那个老父亲,都叫冉阿让吗? 你认为,那个奉上帝旨意,不屈不挠用一生来追捕逃跑假释犯的贾维尔,在桥上纵身一跳,离开的是他自己坚守的法律世界,还是冉阿让也无比憎恶也要逃离的悲惨世界? 当你向下看,向下看,看到社会底层、时刻准备死亡的劳苦大众,会不会想起那句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有锁链"?会不会为"千万不要制造无产者"这句话而警醒? 你是否也曾经为了创造"路障外的那个新世界"热血沸腾?你是否还记得那些与富裕家族划清界限,为自由理想而献身的先驱?你是否理解马瑞斯的忧伤深情的告白:朋友啊朋友别问我,牺牲换来了什么?空空桌椅只是沉默,再不闻当日高歌?

当你看到,冉阿让为了柯赛特不得不再次踏上流亡之旅的忧伤背影,是不是热泪已经涌上心头?当你看到,女儿女婿从婚礼上跑来,拥在膝下不让爸爸离开时,是不是已经泪流满面?当你看到,冉阿让有芳汀的陪伴、有教主的迎接、有上帝的呼唤,迈向新世界的时候,是不是觉得他的世界很温暖、很值得? 看了《悲惨世界》,你是不是真正体会到了"唱的比说得好"?你是不是也会被美妙的音乐吸引,一直听到影院里只剩自己和朋友两人? 感谢雨果,感谢汤姆.霍伯团队,聚影咖和我,都为你们叫好!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8

个人觉得,观后感不是影评,并不是一定要对影片本身给出怎样的观点,而只是自己在看完一部作品而留下的最直接的感触,可以是正面的,当然,也会有例外,多数的人会选择前者,为了交份光彩的差。我想我不属于前者,或者说,我就是那些个例外之一。我总是在某些时候不那么积极。甚至消极。但是文字本身就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有双面性质的载体,有积极,当然也有消极,它并非一种交差的手段。

我自认我是个对得起文字的人,但是文字到底只是文字,跟感觉始终还是有那么一条缝隙的。我在百度里搜了下,这些观点太官方了,而且并不是看一次电影就可以学会的。就像雨果提到的,“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静下来好好思考下,到底《悲惨世界》给我的思想上留下了什么?对现在的我又有哪些方面的启示?这远比纯评论这部巨作来得更有意义。

我突然任性地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写我想要表达的我自己的东西,我不想跟网上的大众的思路扯上任何关系,就像冉阿让一样,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不会因为谁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如果这也是考场作文性质的写作,我想会有很大的代价等着我,就像冉阿让因偷了一片面包而被沙威一直穷追欲将其投进监狱。

在看《悲惨世界》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名副其实的“愤青”。冉阿让只是犯了一个不能算是错的小错,即使是错,也不至于要一直背负苦役犯的罪责,顽固的沙威却还是誓将他抓获,即使在他痛改前非之后。但是,沉默之后才会真正发现,这些并不是沙威的错,这是时代的错,是社会的错。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背景,以及它的社会环境留下的印记。

冉阿让有冉阿让的悲哀,沙威也有沙威的无奈,说他们有错,他们都有错,若说他们没错,其实也都没错。沙威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维持他的生活模式而已。即使是正确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出现了,他就成了所有人都痛斥的对象。这对沙威也是很不公平的待遇。我觉得。

在这样荒唐的时代里,珂赛特无疑是个幸运儿,有芳汀这样爱她,为她付出的母亲,失去了母亲之后,还有冉阿让这样保护她的父亲。我记得冉阿让把珂赛特就出来之后,他那份不惜任何代价都要保护她、照顾她,不让任何人伤害她的毅力,让他的整个人生变得完整了。他说,只要有我在,我不会让任何你动你一根头发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就该有所担当,就像冉阿让对珂赛特的一种责任,也是冉阿让对她妈妈的一个承诺。这成了冉阿让后来生活的重心。

不轻诺,诺必果。冉阿让做到了,但是当下这个提倡和平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呢!冉阿让的人格魅力就是在这样简简单单的对比中熠熠生辉的。

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立体形象又出现在脑海里,一遍一遍重复电影里出现过的画面,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词穷,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汇描述自己的感触,文字原来也有如此苍白无力的时候。原谅我没有职业影评者的风范,原谅我没有一般的观后感方式,但是,我宁愿靠我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思想,而不愿遭现成品污染(改编自原文中“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一句)。

有人说,我有文字洁癖。的确,我不喜欢相同的文字出现,因为我相信每次文字的组合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过程。就像,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那两句话:“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就像冉阿让一样,用自己的方式生存,用自己感化周遭的人。

我希望,冉阿让没有离开,或者,还会回来。当然,我也相信,在更多方面,我们都能像冉阿让一样,让自己成为自己,不管是行文还是日常的生活。

因为:冉阿让不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种高尚人格魅力的代名词。只要有心,每个人都能成为当今时代的冉阿让。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9

世界名著从来没有看过,因为总是觉得那是别人的人生,而且不是真实的,读起来也比较干涩,甚至看不懂,与我何干......经历了大半生,有了一些经历,于是那天去接触了一下世界名著,音乐剧电影,2013年版的雨果的《悲惨世界》,脑袋里想象的音乐剧是枯燥乏味的,也许会看不下去的,没想到从头到尾我都沉浸其中......

画面的宽广深远冲击自不用说,每一个内心冲突都以唱白的形式表达。随着剧情的进行,心随之起起伏伏,共鸣之处无所不在,眼泪稀里哗啦伴着深呼吸以调节情绪的溢出,从中我体会到了很多东西,似乎看到了我这个生命以外的信息,明白了一些以前未曾想过或想不明白的东西,也许那就是人性的部分:

1.信任与不信任的力量:

社会与习惯思维的不信任,使冉阿让处于惊恐,绝望,悲伤,怨恨之中 ;而神父基于洞见人性而给出的信任,使冉阿让有了强大的生存和爱的力量

2.信仰与信仰的瓦解:

信仰使贾维尔执着坚守着他的职业,追踪者逃犯冉阿让;而在信仰瓦解的那一刻,贾维尔陷入了混乱,冲动性地坠下自杀。一个人活着的意义需要尊重和思考,也需要有可调整的空间......

3.给出和索取的意义: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给出并索取着,给出尊严索取的是生存;给出热血索取的是自由;给出鄙视索取的是欲望;给出尊重索取的是满足还有爱......进一步理解索取和给出没有优劣,它只是一个生命存在的方式之一。

4.我们在追寻什么:

人是来含辛茹苦的,辛苦是为了那个内在的某种满足,可是常常是不能满足的,于是一轮又一轮的人间剧本开始上演,酸甜苦辣咸涩,丰富多彩,层次饱满。

欧耶,名著就是名著,真的不一样,剧作内容的层次感如此之强也许只能通过音乐剧这种形式才能达到。 它也让我单薄的生命历程有了些许的丰厚......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10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夏天,苏珊大妈还没有带着她的故事红遍全球,那时候没有几个人知道悲惨世界也有音乐剧,都模模糊糊说好像听过这本书。没看过。还问,悲惨世界,听名字就很苦,你怎么想看这个?

我于是又看了一次。再看了一次。一回首,已经过去了好多年。里面的台词几乎可以烂熟到背起来。里面的人物几乎比亲人还要熟稔。随便点到哪里,总归是能跟着唱起来。各个版本的原声,包括刚刚出的25周年,最爱的还是1995Royal albert hall 的dream cast. 狂热至此于是暗暗许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去west end 看一次,不,看很多很多次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创作的一部音乐剧,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该剧于1980年在法国巴黎的Palais des Sports首次公演,原本预计上演八周,结果延长加演,共演出了16周,因之后的场地时程已被预订才不得不下档,首演是法语,之后被英国著名的音乐剧监制喀麦隆·麦金塔斯(Cameron Mackintosh),也就是我们说得麦叔,也就是本片的音乐指导改编,于1985年10月8日在伦敦Barbican Theatre开幕演出。百老汇的版本则在1987年开幕,并在东尼奖12项提名中夺得八个奖项,包括最佳音乐剧和最佳原创音乐,而且上演直至2003年。在百老汇历史中上演年期最长的音乐剧,悲惨世界排行第三。

《悲惨世界》跨度近半个世纪,从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写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其中,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描述得详尽而完整。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铁卢战役,与叙述主线游离得较远,且在情节推动上,产生了一个强行中断。但雨果宁愿牺牲流畅感,为的是完成阐述历史的野心。

当然,雨果的野心不止于历史。他时时放下冉阿让,错开笔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讨不同议题。他谈革命、战争、拿破仑、起义与动……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却不鼓吹暴力,他说:“人民,深爱着炮手的炮灰”;他认为无知与罪恶是硬币之两面,却依然心怀同情:“对无知识的人,你们应当多多教给他们;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它负有制造黑暗的责任。当一个人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

雨果是悲悯的人道主义者,又是虔诚的基督徒。他的遗嘱这样开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宗教的本质就在其中。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神如同白昼。我留下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们。(他留给母亲的只有1.2万法郎)”

人道主义与基督信仰矛盾吗?不矛盾。人道主义反对教会桎梏、宗教迫害。但信仰和宗教是两回事。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关系;宗教则是人的组织,只要有人,就有罪恶。在《悲惨世界》中,论及僧侣制度,雨果有过精彩的评论:“每次当我们遇见道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时,无论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们总会感到肃然起敬。圣殿、清真寺、菩萨庙、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人类心中的静观和冥想是了无止境的,是照射在人类墙壁上的上帝的光辉。”人的内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与黑暗滋生的恶。无论在圣殿,还是在街头,无论在监狱,还是在警所,人性永远是灰色的、暧昧不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雨果笔下,野孩子伽夫罗什勇敢善良,却脏话连篇,喜欢小偷小摸;爱潘妮钟情于马吕斯,如圣女一般为他牺牲,同时又出于嫉妒,将他诱入街垒同归于尽;冉阿让在从善之后,也曾因发现养女珂赛特与马吕斯的恋情,而产生嫉妒、幸灾乐祸,与疯狂的占有欲;甚至那场悲壮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赞美起义者英勇高尚的同时,不忘描写混水摸鱼、瞎凑热闹、怨气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终导致失败的集体冷漠。“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这种透彻的洞悉力,集中表现在沙威这个人物身上。沙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在监狱长大,与罪犯为伍,造就嫉恶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观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他的风格,用我们经常被教导的语言形容就是: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乍看之下,确实很难指摘他,因为沙威也是严以律己的。他指证马德兰爷爷即苦役犯冉阿让,当以为错认之时,立即一再请求引咎辞职。在沙威的世界里,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让是坏人,直至街斗之中,坏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惊又迷惑,对救命恩人冉阿让喊道:“您真使我厌烦,还不如杀了我。”(他第一次下意识地对冉阿让使用“您”)此后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敌的好机会,却帮忙救送马吕斯,并最终放走冉阿让。

在我看来,《悲惨世界》所有人物内心独白之中,有两场最为惊心动魄:一场是冉阿让受卞福汝主教感动而由恶变善;另一场是沙威放走冉阿让之后,在塞纳河边沉思自省。

沙威发现自己为忠于良心而背叛社会,简直吃一惊;又意识到冉阿让饶恕了他,他也饶恕了冉阿让,更是吓得发呆。他一生将法律视为至高,此刻居然出现比法律更高之物:爱和宽恕。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让,更不知怎样面对内心,以及这个瞬间变为迥异的世界。雨果写道:“他(沙威)有一个上级,吉斯凯先生,迄今为止他从没想到过另外那个上级:上帝。这个新长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乱。”非黑即白、非恶即善的价值观崩溃了。“他(沙威)被感动了,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他觉得自己空虚、无用,脱节……毁了。他跳入阴冷的塞纳河中。

雨果将沙威的正直,称为“黑暗的正直”。为何“黑暗”?因为没有光,这光就是爱。《圣经》说,一切诫命的总纲是爱,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能遮掩许多的罪。比如一生从未撒谎的散普丽斯姆姆为救冉阿让,向沙威撒了谎。撒谎是罪,救人则出于爱。雨果对此评价道:“呵,圣女!您超出凡尘,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拢了您的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愿您的这次谎话上达天堂。”

在此意义上,《悲惨世界》是大时代的史诗,更是冉阿让个人心灵的史诗。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赛特令他懂得爱,隐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谦卑,救护马吕斯让他战胜恶念,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相比改变制度,改变灵魂是一项更艰难、也更根本的工作。愿更多中国人喜爱《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