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中心 > 励志文章 > 有关端午节感想的文章

有关端午节感想的文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6W 次

导语:过端午了,人们都在忙着计划买粽子、采艾草、踏青.......小编整理了有关端午节感想的文章,欢迎欣赏。

有关端午节感想的文章


  篇一:端午节感想的文章

端午节到了。

当粽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商品之后,这个节日失去了它固有的气息,悄然出现在我面前。那天午后,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我忽然有些心慌,有些失神,关于故乡端午节的记忆,就那么散散地飘出来……

在家乡,每年端午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采集艾叶和菖蒲,艾叶都是整条枝干剪回来的,而菖蒲则巧妙地做成了一把宝剑,这两者一起被悬挂在门框上,它们下方的门上则贴着五毒符,门槛下方,古老的青砖上盘着一圈粗粗的蚊香,正飘出阵阵青烟(不知道什么材料做的,看起来像用极细长的纸筒装了木屑然后盘成的),而厨房的大铁锅里,粽子的清香正随着白腾腾的蒸汽弥漫开来——所有的这一切,混成了一种特殊的味道,打上了故乡的标签,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端午节的时候,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给调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据说是辟邪驱毒的。记忆中,只有邻居家的奶奶给我系了一次,更多的时候我都是羡慕地看着别的孩子,心底不明白为什么我家就没有这种五彩丝线。我之所以羡慕,并不是我有多喜欢这种五彩交错的丝线镯,仅仅是因为,好多小朋友都有,而我竟然没有。

只是,我并没有因此不喜欢端午节,相反,我特别期待它的到来,不仅仅因为有粽子可以吃,还因为这一天相对于一年中的其他日子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点,我一直都觉得奇怪,好像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已经非常清楚有一些日子是特殊的,这种特殊一年才能轮回一次,而一年,在那时候的我看来,是极其漫长的时间。

我们家从来不曾种过艾叶,所以每到端午,妈妈不是跟别人家要点,就是让我去寻找野生的艾叶。我喜欢去野外寻找,也知道有那么几个地方,每年都会长艾叶。每次剪回一把艾叶杆子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我也尝试过寻找菖蒲,据说那是长在水里的,但是除了茭白,我没见到过跟它相似的东西。每次都是邻居从野外取了回来,我拿现成的来做宝剑。这一度成了我心头的大遗憾。

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但是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这种氛围,对我来说,粽子就是粽子,有区别的也就是它的各种味道。只是想起数千年前的这位爱国诗人,心中还是不免唏嘘,这纵身一跃,是何等悲壮、何等绝望啊!

每次要裹粽子,妈妈总会提前两天用酱油、黄酒等调料把肉腌上。我呢,需要剪一些棕榈叶回来,这个也是有讲究的,要挑老嫩适宜的叶子,并且只要中间那三分之二,回来把叶子中间硬硬的茎去掉,再撕成一厘米左右宽的细条,然后放至半干,再首尾相连接成长绳,绕成一个线球,最后跟粽叶一起浸泡在清水里。端午节那一天,我就帮妈妈一起拿着糯米、粽叶、粽绳等去池塘边,清洗干净回来再用井水冲一遍。然后我开始一项曾经很讨厌的工作——剥蚕豆,把那些或青或黄的皮剥掉,露出淡黄色的豆瓣,偶尔还需要掰开,把里面那个黑色的豆虫给取出来。妈妈则用一个大木盆开始拌米,此时肉已经浸到深红色了,散发着一种很独特的香味,把其中的酱油倒出来,再加上些调料跟米拌匀了,放在一边让米慢慢吸收。最后就是裹粽子,妈妈总是很熟练地拿两张叶子,少量对叠,然后两手一窝,就形成了一个长条的槽,用一只手轻轻托着,另一只手依次放入糯米、豆、肥瘦搭配的肉,再盖上豆和米,然后再那么轻轻地折上去,小心地左右一抹,上头多余的叶子往下再一折,一个细长的粽子就成形了,用粽绳一匝一匝紧紧地缠好,就等着下锅煮了。家里用的是大铁锅,满满一大锅,翠绿的粽子,清澈的水。灶膛里大木柴燃得火焰旺旺的,粽子的香气也一点点地变浓……

小时候家里边穷,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妈妈总也舍不得把粽肉切大块了,总是细细的一条,上面的肥肉在煮的过程中会溶成油渗到米里边,只留下小小的一块瘦肉,极香,却总是在我还没吃出味道的时候就没有了。我总喜欢在一旁看妈妈裹粽子,妈妈总会给排骨粽做上我才认得的记号,还会特意包一个放好几块肉的粽子,专门留给我吃。如今,再也不用为吃到肉而雀跃了,对我来说,吃肉跟吃青菜一样,都是补充营养的。于是,肉不再美味异常。可是记忆中的香气,依然挥之不去。

我的大学是在北方念的,那儿的粽子基本上都是甜的,做法极简单,而我一向来不喜甜食,所以怀念家乡肉粽的情结,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积累了。一年又一年,这种思念终因无法缓解而愈来愈刻骨铭心。这个端午节,我终于开始动手,亲自复制妈妈的味道。虽然小有遗憾,但基本上还原了妈妈的手艺,当那一缕熟悉的香咸软糯在嘴里蔓延开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妈妈的那一句宠溺批评:“你这孩子,什么都不学,将来想吃了可怎么办呢?”

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一个放了好多肉的粽子。到了昨晚,粽子吃完了,却不知道被谁吃到了。当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讨论究竟是谁吃了这个爱心粽子的时候,哈哈的笑声里,我忽然间明白,曾经那个专属于我的粽子,我自己是永远包不出来的。就像记忆中的端午节,永远都封存在那个已逝的年代了。

 篇二:端午节感想的文章

生日那天,姐姐打来电话,问我端午节回家不?我说当然回去了。

每年端午节,姐姐和嫂子都会包好多粽子,煮好多鸡蛋,预备我们回家连吃带拿。其实现在的市场上,每天都有粽子卖,粽子已经演化成一种时令食品,寻常可见。回家拿粽子吃,主要的还是看看家人。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什么令人回味的呢?

其实端午节应该是很有文化韵味的,只是越来越让我们过俗了。

童年的端午节好像不是这么单调的。那时候,当然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只知道端午节有粽子鸡蛋吃,手腕脚踝上要系好看的五丝扣儿,还要洗青艾澡。

端午这天,太阳还没露头。父亲早早地起来了,拿了镰刀,去山上割青艾和菖蒲。趁我还没睡醒,母亲把用五色丝线拧成的五丝扣儿拴在我的手腕和脚踝上。白白的手腕和脚踝,拴上五色的五丝扣儿,格外鲜亮。母亲告诉我,拴上五丝扣儿是为了防止蛇咬。(我查了查资料,拴五彩丝线的习俗在汉朝就有了,初意是告知纺织事成,后来用之避瘟疫,亦叫避兵缯,续命缯。)早饭的时候,父亲背着一捆青艾菖蒲回来了,立时院子里弥漫了艾叶和菖蒲的香气。父亲把青艾、菖蒲拴在一起挂到门上、墙头上,嫩绿嫩绿的,给单调的小院增色不少。艾叶理气祛湿,蒲叶似剑,据说可以驱魔辟邪,扫除秽气。端午百草皆入药,母亲把一些的青艾泡在水里,中午的时候,再用锅烧热,给我们擦澡,这一年,就不会怕蚊虫叮咬了。剩下的父亲会把它晒干拧成艾绳,用来驱除蚊虫。

端午里最忙碌的就是母亲了。还在头一天,母亲就把粽叶、糯米、花生米等泡好。端午这天早早地和姐姐、嫂子包粽子。母亲喜欢包长方形的粽子,并且要两个粽子捆在一起煮。捆粽子不用线,而是从山里的水沟采回的一种爬蔓的我叫不上名字植物,鲜蔓很脆易断,要晒蔫了才好用。粽子包好了,放在锅里添满水,粽子锅里再煮上鸡蛋。架上柴禾,足足地烧好几个滚锅,直到满院子弥漫了粽子的香气。

粽子出锅了,鸡蛋也煮到了火水。锅底里的水黑黑的。母亲把我叫过来,让我用粽子水洗脚,哄我说用粽子水洗了脚一百天不脚冷。我当然求之不得。后来母亲才告诉我,那不过是为了让我洗洗脚。从端午节往后数一百天,正好是中秋节。这期间半个夏天半个秋天,怎么会脚冷呢?每每想起来就忍俊不禁。

较之于粽子,我更喜欢粽子锅里煮的鸡蛋。蛋壳已被煮成了褐黑色。剥开蛋壳,蛋清也是深褐色,香气浓郁,弹性十足。我拿着鸡蛋一点点的小口咬着,努力使这种寻常难求的幸福延长再延长。

好多的节日,如今只剩下吃了。而当生活水平提高后,粽子、月饼、元宵等节日食品寻常日子都可以吃到,这节日过得也就没有什么滋味了。在我们把传统和习俗不经意地丢掉的时候,我们的邻居,猥琐的高丽棒子,却把我们的文化抢过去,刻上了他们的记号。端午节被他们申了遗,连屈原也被他们拐过去做了他们的祖先。我真担心长此以往,我们会失去过端午节的权利。

好在国人有所惊醒,开始回头审视自己的历史。今天是第一个端午节的最后一天。晚上吃了一个粽子,肠胃一时克化不了。吃粽子的时候没想起屈原,现在却记起了好多端午节的琐事。

 篇三:端午节感想的文章

三月里采来做过粑粑的艾草,已经长得老高老高,过了人头了。清香不减,碎镰砍折回来,晒阳台上灰的绿的一片。浅泽里、幽涧边青翠的菖蒲,一半嫩长一半韧,淡红的叶初、瓷白的须,还有幽青的根茎,每一寸都散发着苍野气息,令人爱不释手,也晾晒在阳台上。等得它们初失了水分,撷两根老艾三茎菖蒲扎成小把,屋里外门楣上阶槛前或插或倚,顺畅呼吸也可趋避虫邪。剩余的长艾折短成半尺,小手臂粗一把,韧蒲腰束,过几个烈日,好好收藏着。秋冬时节,若是伤风寒感了冒,取一小把煮水热浴,发汗即痊愈,免药伤身,算得上是居家一宝。

雄黄也不可缺。现如今唯有乡村集市偶见,乡里人觑市场工商管理人员不注意时展露于地摊。见之如宝,买回拳头大一块,锤碎了悬篮暗藏。到端阳正午时,小碗盛满五十二度桂林三花,投下指头大小一块,用带须的菖蒲根块碾磨搅拌,分撒窗棂墙角门隙,轻点妻儿眉心脚踝,念之“虫邪远遁”,尽管湿热与日渐增,心里仍有了一点清静与安宁。点罢断想,雄黄酒也是不能再喝的了,不说含砷毒,要是酒显神威,恍惚中不经意发觉家里娶的是一蛇娘,要亲历“许白”千年等一回的遭遇,平白生出曲折经历,怕是自己没有那份执著与坚定。于是这雄黄酒,洒点就算了。许白事迹,报以瞻望嗟叹。

看赛龙舟是最向往的事情了,今年听闻桂林龙舟大赛繁盛事,咱船民手工的“得道老乌龙王”几欲与解放长龙齐飞,惊叹并着遗憾。其实在桂江上扒龙船已经是多年前曾经有过的风光了,热线上偶然看到落霞《老爸的旧照片》中有三张那年龙船赛的照片,激动得差点涕流满面。那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和照片中不可细数的白点点样的人们一般,我也是穿着自己觉得精神抖擞的白衬衣,邀朋唤友,努力爬上临江饭店的后楼面,望江呼号几少年!江水初长,江面宽阔,辽望细长龙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由远驶进,心情特激动。鼓锣声声,心旌摇荡,极其向往成为搏浪斗勇挥汗飞桨的雄健儿郎。可惜自身腰臂瘦弱,缚鸡尚可,穿浪兴叹了,至今耿耿于怀。此后经年,在沙子河也看过一回龙舟赛,情景也差不多。晴朗,和十里八乡的人们一样聚往沙子,有助阵念头,有鼓噪想法,有凑兴心思……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端午佳节的气氛。挤在沙子大桥上,远望江阔天空,古风参差的楼檐在绿树丛间起伏,神思飘忽。遥想春秋楚壤,三闾大夫,峨冠袖忧,行吟泽畔,世浊独清,世醉独醒,长息掩泣,哀民多艰,愤脱尘蜕,投身涉江……高山仰止,感慨凝思。据称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此情此景,人们多是看热闹的,我若反复陈述忧词,便成幽游酸生,如不及时以清香粽子果腹,清心滋神,何异坛角酸虫。

无粽子不算端午。粽子古称“角黍”,包法以屈子家乡很具有代表性,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看起来我们多是承袭了包粽子的形式,粽子的意义早已任水远流了。不过在水边居住的人家,却依然延续着古风前俗,抛江鱼祭有之,客过分尝盛之,厚道淳朴。早年曾在一个小学校为师,师生不多,情谊却是深长。端午初近,周边村居的同事便带来许多粽子让大家伙分享。学生也乖,家里包得如许,总惦记着带些个给师尊尝尝。今我明他,吃粽子天居然延续月余。投桃报李,母亲特意给我包的粽子也不私藏,分与众近临辨滋味,大家竟评价首味。二年端午未至,就已经叨念等着吃我带的粽子了,还大咧咧叫嚷着预定个数,倍令我不敢怠慢,犹似对待收蛇吏般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直至时日笑着呈上母亲手艺,令吃众翘指,心底方卸下大石。日前母亲忽有所思,问道今年要不要定数,笑着应早不了。笑罢悯默,离乡事诸远,旧时莺歌燕舞,今留谁家?没了纯真雅俗,先贤切勿怪我辱没佳节、滥对粽子事事才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佳节快当,想挽留时半点也捉捏不住。只知道雄黄酒味依旧、菖蒲艾草香存,粽子甜爽犹在、龙舟鼓锣声稀。以十七荧屏为窗,汶川痛在中星已升;借百余键粒为言,呕哑嘲哳未几能听。不求寂寞身后事,但愿今宵得安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