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7W 次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学法:

1.情境设置法。课前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从感性上让学生自然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以诵读贯穿始终,从初读、译读到理读、背读,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文意,赏析美点,尤其是其中的去掉句读竞读和小组分层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3.质疑法。教学过程中,我一直鼓励学生相互释疑,教师只作适当补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小组合作讨论是这节课的主导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5.画图法。《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设计中我本想从两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以画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可是因为时间关系,该环节未得实施。同时最后的片段描写练习也因时间关系,学生水平未得到真实发挥,可以说是课堂上的遗憾。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怀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开展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我所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八课《枣核》。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我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平常生活的细节之处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并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公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需要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节课我以歌词(《我的中国心》)导入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期望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海外游子那一段思乡怀人的情感历程。但效果并不太突出,我应该给学生播放所选歌曲片段,从而能让学生能感触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应该加强师生互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课堂教学不应该贪多、图全,讲授要做到详略结合,巧妙过渡。 其四,要注意板书艺术,能抓住文章大意,整体美观大方。

其五,还应该搜集了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等,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体会理解,完成了从文本解读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以求在合理控制讲授进度的基础上达到课堂效果更好。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以后会多加学习改正!感谢同仁们的指导提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通过对文本的众多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课文,感知内容”和“品读文章,感悟情感”两大板块。在前一个板块中,先由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读音、节奏和停顿等常识。然后学生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最后借助工具书,自主地疏通字词,疑难点提出,师生互动,合作完成译文的工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后一个板快中,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理出自己对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篇文章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后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对话。这个环节的安排,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从自己所选择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课堂氛围。而后师生合作扣住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组织学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前面大多学生已经将文本分析的'很好,于是对于这些思考题,他们都很快地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

由于本文中所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还设计了个学以致用的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堂语文课。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 ——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初语”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改过去教读文言文课文为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1、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2、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是随波逐流,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教语文这些年,虽然没有外出参加过什么比赛,但每年都会在校内出公开课。每次出公开课之前,我都是上网搜索,查找优秀教学设计和教案,看一些名师授课实录,把可以借鉴的环节拿过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成自己的。课件也是直接下载,甚至按照课件设计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备课,没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所以虽然自以为设计巧妙,教学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那时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方法和思路,为什么名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优质课,而我用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拿来主义”为什么不适用于模仿名师教学?为什么“抄课”之路走不通?

学名师是古往今来成名师的捷径之一。向名师看齐,学名师上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只是我们究竟向名师学什么?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还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

邯郸学步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镇西老师,处处模仿,却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竟然疯了。这虽是个案,却也警醒我们,简单“抄课”,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这也就是名师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到我们这变得一团糟的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名师差距太大,我们只会预设,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牵着学生走,我们是把名师的思想“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背诵表演”,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演技,却忽略了观众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只要我们演完了,就万事OK,至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我们无关。

有人说学名师上课,如学写文章一样。好文章人人喜爱,可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就原封不动地抄袭,就会成为“文贼”。我们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整体构思及文章体裁,就如同学生学课文一样,研读分析之后,找到可供借鉴学习之处,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全盘照搬过来,或者用我们“抄课”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凑成一篇作文,我们一定不会同意。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地“抄课”,何来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名师学习,需认真研读,习得名师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抄课”岁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参加语教学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

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教学,归纳起,我的语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堂。

如果学生在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除了带领学生在本中“游泳”之外,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本。

教师在教好诉基础上,超越本,收集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教师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

《教学参考书》本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我刚毕业经验不足所以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不会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教学中,不敢超越堂,不敢超越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我的语教学往往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训练的各类语练习题也偏重内容的把握。这种呆板的教学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相违背的。

语,承载着人类明的精华,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这么想,语在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被世人称为“误尽天下苍生”的语教学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科体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语教学专家所言的一样,以往的语教学对人的关注是比较疏忽的,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情感的关注。是学体本位的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多是按照语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根据接受者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也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方案,而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对象——学生的需求。换一种思路:在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听主角——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反观我们的语教学。

对于我说,永远是不断向同行学习,学习,再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开始讲读古文了。之前先通过现代游记让学生初步形成了有关游记的相关印象,有了相对具体的感知,然后在理解古人的游记作品便有了相对的基础,因而会变得容易了。

整个单元共四篇,唐、宋、明、清各一篇,作者皆为大家。第一篇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之一,极其经典的一篇游记,也是中考篇目之一,所以讲解宜细。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好理解的目的,布置预习时我留了几个作业:网上搜集柳宗元资料和有关本文的介绍,提取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部分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预读课文,重点注释回归原文,划出疑问;思考本文是否和你已知的游记文章相类似。三个预习作业各有侧重,或想指导学生如何搜集使用资料,或是让学生具体熟悉课文内容,或是学会比较分析,在已知中学习未知。

第一课时,我先回顾了常考的或者说基础的有关柳宗元知识,名、时、地、评、作等,板书于前。然后根据情况请了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同学们介绍的五花八门,他们每说一点,我尽量根据他所说概括一下角度,最后针对他们所讲明确了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几项,指导他们明白如何整理有关资料(家世、身世、仕途经历、功绩等),让他们明白了古人不应仅是纸人——机械的活在几个知识点上;而是活生生的。尤其柳宗元被贬永州前因后果,王叔文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失败原因及后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的境遇,也有助于理解文章情感。

为了养成学生综合思考的整体意识,我又加了学生已知的.有关刘禹锡的回顾,同时也加了柳宗元再次被贬的原因和被贬后所做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和四年后英年早逝的史实,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感知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也为后来学习范仲淹、欧阳修等埋下伏笔,也使这个人立体的活了起来,效果不错。我一向赞同“文如其人”,相信笔为心灵之舌,所以经典文章必详解作者。

第二课时,疏解文义,理解内容;品析美点,感悟情感

主要问题:字词理解不准确,囫囵吞枣。

主要有以下字需注意点拨提示:

1、一词多义类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为(全石以为底、为坻)

2、词类活用西行、下见小谭、空游、影布石上(布理解最不准,多人理解为倒映;追问了一句可改为影映石上吗才使学生注意到了体会意境和语境)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环合、凄神寒骨

通过自读提问——教师检查,明确学习古文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实,积累重点字词

讲解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柳宗元少年有成,并非没见识,为什么一个小潭会令他如此心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小石潭独特特点。

2、如此奇美景色你最欣赏哪一点,为什么?打开思路,或手法,或意境,品析亮点。

3、既然景色如此动人,柳宗元又为何不流连忘返,而是仅仅记之而去呢?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潭境与心境,潭与人的和谐统一,更好把握作者心声,理解文章主旨。

(如此美丽的小石潭,恰如如此多才多情的我柳宗元,可惜潭美少知音,我情重却遭贬,这情景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 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 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铁凝的《哦,香雪!》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描写细腻。特别是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取一个铅笔盒,并为此夜行了三十里才返回小站的情节,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绝好材料。 在进行小说鉴赏时,笔者将此文让学生赏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分析,从情节设置到主题构想,一切都围绕课堂目标、教学效率而行,但在延伸环节中却遭遇了尴尬。当我问及学生对香雪用鸡蛋换文具盒走夜路返回这一行为的看法时,学生提出了许多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老师,香雪那样的女孩还有么?”“四十个鸡蛋可以卖多少钱?”“那个带着吸铁石的文具盒才值多少?”“香雪父亲做的木制文具盒不能用么?”“香雪心里想要带吸铁石的文具盒是怕被同学笑话,这到底是学习的自尊心呢,还是一种朴素的虚荣心?”我问自己:这堂语文课还有效么?

语文课堂讲求“效率”,但为应试而得的效率常使我们感到悲哀!在高兴地感慨学生的思维跳跃而充满活力的同时,更多是痛苦地反思语文有效教学的遗憾和缺失!

“考试教学”的遗憾

在考试指挥棒下,语文课堂还是秉承师授生听的基本模式。由于人们对于“知识经济”的重视,学生学习功利化程度加深,教师教学也随之程序化、目的化,使得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简单划一。赏析文学作品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对所谓“洋思”、“杜郎口”有效教学的机械模仿让语文教学统一模式化更强了,这是“考试教学”模式的最大遗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是“高效的个性化教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素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更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采取更为奏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文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感悟,进行个性化审美。”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回答问题,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比如:我与人物的经历有无相似之处?人物的思想感情我经历过吗?以“我”的经验,能否认同作者的`感情世界?这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有利于学生对人物感情的体验,并与之产生共鸣;使学生真正进入最佳的阅读境界,确保初读的质量。

每个学生对欣赏对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特别是这些“新新人类”。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学生会将作品人物、事件、思想与周围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一些我们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语文课堂不拘一格,常规中寻求突破。课堂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有效的引导,高效的启发,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感悟到知识的高贵。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有三篇是讲读课文,两篇自读篇目。我主要采取讲读课文重点学习,以教师指导为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读篇目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检验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现分别加以具体介绍:

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阅读古文的指导与训练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大略知道文章内容,同时亦可逐渐建立对文言文的语感。读的过程是有层次渐进的,首先要求读准,即不准出现错读、漏读、添读的现象。接着就要求读出节奏、停顿和语气。在揣摩中体会思想与情感,考虑读法。这一层有更高的难度和要求,如果不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是无法掌握好阅读的节奏和语气的。因此在阅读中要针对文中的一些不同类型和语气的句子要专门挑出来与学生共同分析揣摩与体会,探讨合适的读法。这一点在古文教学中要始终加以强化。如我教《鱼我所欲也》时专门把这几句挑出来让学生讨论读法: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判断、确定)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表反问)

3、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感叹,否定)

4、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表陈述)

二、注意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情感的感染,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如教《鱼我所欲也》可教导学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当出现了种种诱惑,当出现了生与死的考验时该如何选择的道理。教学《出师表》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的知恩图报,至诚,不图名利。教《墨池记》使学生明白了技能与学习的精深靠的是象王羲之那样的专心致志和勤学苦练,勉励学生学习这样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取得各种成功。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古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在理解文义上存在很大的文字障碍,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积累,所以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基础。我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指导学生自学

1、利用书中注释大致弄懂文章内容,通过提问反馈学生把握文章的情况。

2、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学习。

4、学习积累、整理文言文基本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特点,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便于更好的学习。

四、注重通过练习以达到巩固记忆

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指定的文段,作好检查。

五、对于学生作业里反馈的学习情况有区别地对待

如果是出现了普遍性的理解偏差,就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救;如果是个别学生出现的失误,就把他们单另叫到一块个别进行指正并帮助他们找到造成失误的原因。

总之,在讲读课文的学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学有所得,我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1、课前安排学生结合注释自学,课堂上再让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解决一些自学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指定一些学生把古文翻译成流畅的现代汉语,针对出现的问题随即解决,指导。

2、重点与难点要设计一些问题或练习以检测其自学状况并加以及时的补救与指导,保障学习的深度。

3、运用教给的方法整理归纳文言词汇,主要是重要实词的记忆和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的归纳,及词性活用现象。这是学习方法在自学中的不断运用直至其能转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

4、注意将学过的知识在新课的学习中得到运用与巩固,注意阶段性复习中对学过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的方式加强记忆,并在考测中得到体现与运用反馈。

在教学中其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急于求成,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合理,教《鱼我所欲也》只用了两课时,可学生的实际学习古文的能力并不象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因此,学完后效果并不好,我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来采取补救办法。还有就是在自学《隆中对》时也估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进程较快,而学习效果不大好,学生的自学能力没得到充分锻炼,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中得到了纠正。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教学实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的要求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有效的阅读可以培养、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起始和基础。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词、句、段的含义,必须经过理解的过程。而要保证理解的质量,就必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善于从语言环境中捕捉内容的深刻含义,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应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推敲。

2.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练、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概括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概括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词句或自己的话,针对题目规定的角度,以简单明确的文字表达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考思考才能达到解决。这说明,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放在课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来看待。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2.防止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适应”新课改,有些老师过分重视课堂的形式,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比如说“小组讨论”本来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却被贴上了“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大家标榜。讨论题,一定要新颖、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

所以真正的阅读不是对文章表面义的分割,而应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教学中不能重“文”而轻“言”,重“析”而轻“读”现在的教学只求了解大意,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结构的赏析,淡化了词汇的归纳积累,忽视了词法、句法的梳理习得;偏重分析讲解,轻视诵读、精读,但是诵读、积累是形成语感,积淀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不“理”、不“积”、不“读”、不“诵”,紧依靠分析鉴赏,很难真正提高阅读质量。

三、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有文体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点,所以不必对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胆的取舍,在教学中各有侧重。

我针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激发联想,创造性阅读。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伟大的作者,更要有见解独到的读者。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不仅要解读文本,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阅读。如《桃花源记》,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桃花源的故事,学生们想象丰富,有的将桃花源想象成一个自由、幸福、和谐的原始部落;有的把桃花源拿来跟现在社会比较,道出了生产力落后与不足还有的以第一人称来写,将课文扩展为一个精彩的故事。

2.感同身受,有我阅读。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深入的体会,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感受诗人的情感。古今人类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怀,就要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正是所谓的有我阅读。

3.寻章摘句、无我阅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是文言文,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而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在凝练着智慧、积淀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闪耀着先贤

们思想光芒,所以文言文不仅有必要学,更要学的深入、透彻。语言的传承也有着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为了解决文言文阅读的难题,我首先从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入手。在讲授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方式和词类活用的规律。在学生的头脑里先构建起文言的建构方式,解决读懂的问题。

四、小结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一一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语文学科既就应是培养语言潜力的学科,又就应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就应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搞笑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用心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取“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取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好处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潜力和思维潜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个性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透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用心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带给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透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潜力和思维潜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恩施州课内比教学活动。

《喂——出来》选自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人与自然”,学习本单元就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回顾今天的整节课程,我将简单地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反思一,突出重点,让目标更明确

本次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板块教学法,也就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初读)理精巧情节——(再读)品精妙标题——(精读)赏精彩片段——(悟读)明精深内涵”四大板块,每个板块之间都相互联系、连为一体。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也遵从了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我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获取文章信息;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在文章主题的选择上,本文除了本次教学中已经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外,还有人性的复杂、多元化等主题值得我们探究。但是,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对“人性”等主题进行挖掘,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认识规律。因此,我重点选择了“人与自然”与学生共同探讨,并通过这次课,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使学生从情感和认知的角度树立环保意识。

反思二,突破难点,让领悟更深刻

根据新课标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的`阅读方法(课标中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是500字每分钟),同时能够有效地从阅读中提取重要的讯息。因此本次课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读的方式上有默读、速读、跳读、自读等,从读的过程上看有初读、再读、精读、悟读,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些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是比较好。

本次课我还将一般的小说教学中容易忽视掉的标题,拿出来跟学生进行探讨。总体而言,学生还是准确地把握了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文章标题要切合文章内容,帮助读者理清阅读思路。

再者,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我没有单纯的从小说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人物,而是将学生放置于具体的文本环境中去感受。例如在“(精读)赏精彩片段”中,我让学生扮演村民,从文本的角度去思考文章当中所隐藏的讯息,并由此锻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对语法教学我也没有忽视,我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并让他们分析喻体和本体的关系,以及句子所要表达的作者情感。特别是在“透明的玻璃”分析上,学生通过玻璃易碎的特点,发现这一切美妙的景象都只是暂时的,是美丽的幻觉,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反思三,巧用方法,让课堂更有效

本次课,我主要采用了示范法和点拨法,并将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理精巧情节这个环节上,我一开始就给学生进行示范,围绕线索,用简洁的词语梳理情节,学生通过我的示范,很快地将整个故事情节梳理一气呵成。在学生赏析精彩片段的环节中,我运用点拨法,让学生寻找关键字词来帮助他们完成既定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除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外,还要学会与人交流,因此在本次中,我设计了几个小环节让学生尝试在讨论和辩论中获取知识。从学生讨论和辩论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每一次讨论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纵观课堂气氛,整体效果较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从一开始的默读,学生就很快进入角色;特别是在“村民内心独白”环节,学生能够深入角色进行挖掘。还有在最后的结尾想象中,学生踊跃地根据文本内容的提示展开想象和联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了文章标题与内容的切合,故事情节的梳理,文章内涵的揭示,写作手法的归纳,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印象,也使得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得到了集中展示。

反思四,注重细节,让教学更艺术

语文教学的最大魅力应该突出语文味,而在本课中,我觉得我的提问还缺乏语言的艺术性,没有给学生的口语训练最好示范。另外,在理解了文章标题与内容的完美切合后,没有迅速提醒学生在作文时应该注意学拟合适的标题;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更加完善。

整体而言,没有哪一堂课是完美的,通过反思,我有了许多的收获,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驾驭课堂教学等,但是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正视它的价值,这样才能促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做到扬优避短。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专家和老师的耐心聆听,同时也真诚地恳请大家能对我的本次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5。"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我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盼,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我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我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我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能够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超多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个性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潜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务必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但是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光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光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