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篇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4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篇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这是初中阶段第一篇生动性说明文,我认为教学中应抓住二个重点:(1)说明文体的相关知识和特点;(2)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宜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学习上,使其成为地理课。因此我决定采用“四星导学”的教学模式,采用2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步预习,完成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把握学习方向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检测学生预习成果,探讨交流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让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达成学习目标。本公开课选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体会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巩固介绍知识

1、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2、作者介绍。

3、介绍说明文文体知识。

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其次注意条理性、准确性。

分类:(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

下定义、列图表、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快速浏览课文

1、从文题中我们读出什么?文章中心句是什么?

2、根据提示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x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x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x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

1、第1段采用了什么结构?(总分总)

2、从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使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形象,举例说明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3、从表达方式来看,本文属于什么说明文?

五、合作交流 理解内容

认真阅读第二部分(2-6段)

1、齐读第2自然段,看看有何作用?

2、思考:“天空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有什么作用?

3、完成下表。分小组交流导学成果。

晴天云彩简表:像羽毛像绫纱

名称: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形态变化:

位置:最高

厚度:最薄

天气征兆:象征晴朗

卷云: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卷层云上,

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

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2、本段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3、本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作用: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六、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1、本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

2、交流相关收集的谚语

七、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运用分类别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某一事物。

板书设计:

形态 轻、高、薄云——晴朗看云 低、厚、密云——阴雨风雪识天气 光彩 ——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

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1)鱼鳞()(2)峰峦()(3)一霎间()(4)冰雹()(5)弥漫()(6)圆弧()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学习要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luán)弥漫(mí)月晕(yùn)

轻盈(yíng)薄云(báo)丝丝缕缕(lǚ)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标志,征兆。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预先表露出来的迹象。

3、本文作者是朱泳燚。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说明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解题:题目简洁地概括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5具体介绍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二、精读课文,体会打比方的好处,尝试解决要点二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示例:(1)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准确的语言,尝试解决要点三

例句: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3、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训练语段:

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海面,便会翻江倒海卷起巨澜;当它触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有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

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飞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极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其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

1、文中括号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俗而准确地说明了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上列加点字注音

(1)峰峦(luán)(2)绫纱(líng)

(3)粼波(lín)(4)弥漫(mí)

(5)点缀(zhuì)(6)棉絮(xù)

(7)一霎时(shà)(8)模糊(m ó)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下定义)

②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分类别)

③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引用)

④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分类别、作诠释)

(二)读文章第六段:

(1)这段文字第一句话作用是(AB)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采用了(下定义、引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A)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三)读课外文段答题: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但是正是炽热的阳光最能“摧残”这些冰块。不过,科学家想出了办法让太阳对冰停止“敌对行为”不要那么水火不容。

太阳当然不能直接制造冰块,但可以“曲线”造冰。比如,用电冰箱造冰,就是曲线造冰。电是一种能源,它可以使电灯发光,使电炉发热,却也能让冰箱造出坚硬的冰块来。电是能源,太阳也是能源,既然电可以造冰,太阳光为什么不能造冰呢?

因此,从道理上说,太阳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块来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使太阳能通过光电池把光变成电,再用电来开动冰箱。但这个方法要使大量的光电材料,成本高。为了让渔民都能买得起,法国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太阳能冰箱——一种能自动制冰的机器。

这种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外形像一个恒温箱,它既不用电,也不用烧油,就靠一个太阳光接收器。在接收器里装有许多活性炭颗粒,活性炭中有许多小孔,孔的直径只有百万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积加起来很大,有1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面积的1、5倍。在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进”甲醇,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活性炭可以吸进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么作用呢?它和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夜晚没有太阳时,因气温下降,接收器内的活性炭就吸进液态的甲醇。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作用。气化后的甲醇流到制冰订的冷凝器变成液体,夜晚时又被活性炭粒吸进小孔内,每天就这样日夜循环制冰。

这种制冰机的优点是不用电,而利用“天赐”的太阳光“良源”。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阴天时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气化吸热,反而不能制造冰块。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有用武之地。

1、解释第二段中“曲线”一词的含义。

曲线:间接。

2、第三段中“从道理上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从本文看,主要侧重于介绍太阳能造冰的实际应用及方式,“从道理上讲”强调了其可能缺少推广价值的一面。

3、第四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列数字。说明活性炭小孔面积大得惊人。这样写与下面“吸进好多甲醇”一致,揭示其强大的存储功能。

4、从第五段中摘取、组合字词,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内:

明确:甲醇所起的作用是:(气化吸热)(只填四字),从而制冷。

5、从整体上看,“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具有哪些优点?

明确:廉价不用电

6、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明确:太阳能制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