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语录 > 曾国藩名人警句大全50句精选

曾国藩名人警句大全50句精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18K 次

人苟能自发愤,则圣贤好汉何事不行为?何须借助于人?本文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名人警句,欢迎大家分享借鉴。

曾国藩名人警句大全50句精选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这颗心狭猛急躁又清高狷介,绝对不是承载厚福的表现,应当努力转到宽大温暖畅和方向去。

4、生在这个大乱未平的时期,只有隐藏起来消失行迹,不可在外界稍露锋芒,这是最为重要的事!

5、凡是需要每天检点的事,若是姑息以待后日,往后再来补救就困难了。

6、若是遇到棘手的时候,请从耐烦两个字上痛下功夫。

7、事业上的成与不成,人力占其中的三成,天命占其中的七成。

8、看者涉猎宜多、宜速;读者讽咏宜熟、宜专。——《曾国藩书信》。

9、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敢轻视。——《曾国藩书信》。

10、胜仗不能加赏,败挫亦难于言罚。——《曾国藩书信》。

11、用兵能识时务,能取远势;行军有伸有缩,有开有合。——《曾国藩书信》。

12、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曾国藩家书》

13、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曾国藩家书》

14、余尝谓享名太盛,必多缺憾,我实近Z;聪明太过,常鲜福泽,尔颇近之;顺境太久,必生波灾,尔母近之。余每以此三者为虑,计推力行孝友,多吃辛苦,少享清福,庶几挽回万一。——《曾国藩家书》

15、款待从厚,而打发从薄。——《曾国藩家书》

16、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国藩家书》。

17、立志不坚,不能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曾国藩日记》。

18、谚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曾国藩家书》。

19、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曾国藩家书》。

20、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自箴联》。

21、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量其力量所能为。——《曾国藩家书》。

22、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23、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曾国藩

24、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曾国藩

25、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曾国藩

26、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曾国藩

27、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国藩

28、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曾国藩

29、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引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

30、好谈己长只是浅。——曾国藩

31、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盖是理义收摄。——曾国藩

32、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33、一心履薄临深,畏天之鉴畏神之格;两眼沐日浴月,由静而明由敬而强。

34、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35、圣代褒崇迈古今,生而旗常,殁而俎豆;忠臣精气塞天地,下为河岳,上为日星。

36、大笔高名海内外;君来我去天东南。

37、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38、身体虽弱,却不过于爱惜;精神越是用还越精神;阳气越提越盛;每天做事越多,晚上睡觉时越快活。如果存一个爱惜精神的念头,想进又想退,奄奄没有中气,决难成事。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39、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40、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41、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曾国藩

42、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曾国藩

43、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兴;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44、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

45、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

46、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47、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48、学习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49、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胜名而饵利,不亦惑乎?

50、人之处于魔难,只有一个处理。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