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乱谈气质与美散文欣赏

乱谈气质与美散文欣赏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9W 次

乱谈气质与美

乱谈气质与美散文欣赏

在《世说新语·容止》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可是他自认为相貌一般,甚至有些丑陋,难以凭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他接见,自己则持刀站在坐榻旁边扮作侍从。

接见完毕,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曹操听后,就派人追杀这个使者。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把它当成一个类似寓言的小故事来看,却大有看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一样。

笔者拟从一个角度出发予以浅析。

匈奴使者何以看出床头捉刀者,实乃英雄?固然使者观察细致,目光敏锐,然根本在于两人的内在气质存在差异,形之于外,让眼毒的使者识破玄机,揭出真相。

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有人说他文治武功,轩然赫赫,也有人说他阴险诡谲,不堪一提,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然而曹操的确是一位很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多年的戎马生涯,临阵决断,亲冒矢石,历尽艰难困险,甚至生死之劫;且一直身居高位,运筹帷幄,统领虎狼之师,管束文武群臣,其言行举止,气度风采自异于寻常之人。

崔季珪就是崔琰,据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气宇轩昂,自然是美男子了。

他也是一个颇有才干,品行高洁的人,有人评价他:“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

曹操也评价他:“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固然也是一时俊杰之士,但与曹操比较起来,由于职位和阅历的差异,气质自然差的远,所以才会被人找出破绽。

气质一词,现在颇为流行。

我们日常所说的气质与心理学术语的气质不一样,这个问题属于学术范畴,本文暂不论及。

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义项有两个:一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

二是风格、气度。

这两个义项似乎都与日常所说的意思不完全一样,若结合起来理解,就“虽不中而不远矣”。

如今社会不仅拜金,也拜美。

几乎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倾国倾城,艳压群芳,男人也希望自己,出类拔萃,气质超群。

然而事实总是残酷的,很多人不满意自己的相貌气质,于是千方百计的去改变。

庸俗浅薄者,不惜花钱受苦,易容改面,瘦身苗条,丰乳肥臀,只求容颜倩美,体姿绰约。

可是,姑且不谈美容的副作用——面瘫形毁之类,容颜形体之美,固然能赏心悦目一时,然而时日既久,光阴销蚀,终会光艳丧尽,俨若霜打茄子,愈加的不堪。

笔者倒不是坚决反对整容之举,适当的整容可以弥补身体的缺陷,既使自己充满自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是明智的选择。

可是有的人却把宝全押在美容上,宁受刀下苦,坚决不落伍。

如此这般实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应该明白形体之美胜于容颜之美,而气质之美是最高境界的美,历久弥芳。

看看周围,为什么有的人虽然天生丽质却经不起岁月的磨蚀而变得丑陋,有的人虽面容一般,却越老越显得雍容端庄,儒雅高贵?气质使然。

气质不同于漂亮、美丽、可爱之属,漂亮、美丽是指外表容颜、服装修饰之美;可爱则指相貌、动作等惹人喜爱;气质应该侧重内在的涵养,是由内到外散发的魅力,深厚的涵养持久而稳定的影响人的言行举止,为人所感受觉知,故其觉知过程是从外向内,由人的言行举止进而推测而得人的内在涵养。

气质好坏之于男女似还有不同。

评价女人气质,对相貌看的依然较重,前提是别对不起观众,其次便涉及到装饰举止。

我们中国的传统是主张女子要端庄贤淑,文雅大方的。

有些女子虽然相貌出众,妖娆多姿,然而浓妆艳抹,举止轻佻,行为粗鲁,脏话连篇,只会给人留下轻浮的不良印象,何谈气质?评价男人气质,相貌就无足轻重。

有很多相貌一般,甚至丑陋者,则被认为是气质极佳。

从传统来看,男人得以顶天立地的是高尚的品行、豁然的气度、成功的事业等因素。

一个男人以相貌英俊为荣,却一事无成,会被称为小白脸,为世人所耻笑。

“捉刀”故事里面的“雅望”就是英俊的意思,而“英雄”则是通过言行举止而表现出来与众不同的气质。

作者对这两种东西的誉毁褒贬还是比较明显的。

良好气质的培养,当然有很多途径,比如得体的穿着,恰当的修饰,谨慎的小节,适中的言谈,高雅的品位,良好的品德等等,但重点应放在内在涵养的培养上。

笔者重点谈两个方面:阅历和读书。

人的阅历对一个人气质的形成是很重要的。

过于安逸的生活其实并不是很好,人应该要主动的去承受一定的挫折,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娇嫩的花朵若未曾经历风雨的洗礼,终是脆弱的。

人也是这样,适当的经历一些挫折会使一个人愈加的成熟坚强。

曾经沧海远洋的辽阔后,再见寻常河流就会坦然面对;受过大风大浪的考验,一般很少在阴沟翻船。

因为经历很多事情,特别是困难挫折,甚至磨难,阅历丰富了,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境便能从容稳健的去处理,且胜券在握。

这样就可以做到居顺不狂,处乱不惊。

如果一直生活在安逸顺利的环境中,往往使人耽于享乐,思想松懈,斗志减退。

须知,坦途不戒,骥可蹶。

万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必然手脚忙乱,狼狈不堪,灰头土脸,何谈气质?

朋友祝福大多是万事如意之类的话,可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往往十之八九。

如何面对现实的痛伤苦忧便是十分重要的。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人亦如此。

如果消极的面对困难,未战先怯,肯定失败,于是转而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就愈加的颓靡。

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挑战,愈挫愈坚,自然信心百倍,奋起拼搏,大多就会赢得胜利,即使的确时运不济,归于失败,也是无憾的。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举凡成大事之人,极少平步青云,终生顺利,绝大多数都是经历了坎坷磨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很多重大的科学发明不都是经历了很多次失败,然后科学家依然不言放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于成功的吗?此方面事例举不胜举,俯仰皆是,不再赘述。

人生恰如登山,当穿越羊肠小道,攀缘巉岩绝壁,踩过荆棘杂草,驱得豺狼虎豹,最终高凌绝顶,俯瞰群山,那种冲天豪情,雄武气概,王者风范,激荡磅礴,那是最高贵的气质!

对于培养良好的气质来说,阅读犹为重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作用很多,可以陶冶心性,增长才干,谈吐不凡……渗透到气质的各个方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出生伊始便如同一张白纸,除了几个本能外,都是靠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学来的。

多读书可以使人明事理,广心胸,增见识,长才干。

当然读书也不是万能的,像汪精卫之流,虽学贯中西却认贼作父,成为汉奸,遗臭万年,不知是不是读书者的.悲哀。

不过,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读书确可治愚。

特别是在新社会,接受的教育层次越高,人的知识素养越高,道德素质也相应教高。

读书对人气质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人的说话交流上。

古人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乏味。

每个人都能说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说话。

有人说话头头是道,侃侃而谈,条理清楚,让人信服;有人说话单调乏味,枯燥干涩,颠三倒四,让人费解。

固然说话是需要天赋,有人天生伶牙利齿,有人则笨嘴拙舌,但是在交流中这是非常重要的。

倘若一个人相貌堂堂,说话却口吃不清,半天也听不懂只言片语,势必会影响交流,也会大大损害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这种人气质何在?而多读书可以增加词汇量,通晓语言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这样在交流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至于因紧张而张口结舌,避免木讷不知所言的尴尬。

说话是一门艺术。

会说者,顺时转势,相机而动,静默如泰山,出言似决堤。

蛙鸣终宵不如雄鸡一鸣,言不在多,在于精当与适时。

如果一个人话欲极强,只要一张嘴,别人就只能洗耳恭听,插不进半句话,虽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却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仍不知死活的强聒不已,后果将会怎样?恐怕只会成为人人惟恐避之不及的讨厌鬼。

国际会议上,外交家们们时而巧舌如簧,舌灿生花,纵横捭阖,折冲樽俎,时而装聋作哑,装疯卖傻,三缄其口,默不作声。

知进退,明开阖,不仅能说而且真正的会说,而其中的诀窍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才可以得到。

天生的辩才——真正的外交人才真是非常罕见。

但读书要会读,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泥古不化,也会受其害,或许也会沦为孔乙己的穷酸迂腐之人,满口之乎者也,为人所嘲弄。

读书之法,诸葛亮的“观其大略”,不拘泥于细枝末节,通晓大义;以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重在用心体会,理解实质,都可以作为借鉴。

培根的《论读书》提出的因书、因人而宜读书法也是很实用的: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其实人生的真谛并不在于追求所谓的气质和美。

只是希望朋友们能通过这篇思维混乱,语言散漫的小文能得到些微的启示,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快乐,精彩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