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万里云万里天散文

万里云万里天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9W 次

天色向晚,路灯依稀。我们踏着月色前行,双脚越走越沉,身体越走越累,我摸了摸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体力也因一点一点的透支而不如从前。我不断地问学峰:“快到南天门了吧?”

万里云万里天散文

“还早,过了中天门才是南天门呢。”

一听到“还早”,我才意识到路还很长,这只是登泰山的一小段而已。人不仅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有后天的忧患意识,就像出发前做的准备工作一样,准备充分就不会因体力下降而缺乏信心。当我们约好这次出行要攀爬“五岳”时,我便每天坚持跑步,并加强锻炼的强度,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坚持下来,别退缩。泰山只是“五岳”的开始,这一段路,显然很短很短。

中天门对于登山的人来说的确是个好场所,不想再耗费体力的人可以在这里乘索道上山,也可以到这里的宾馆休息,大多数人都选择在此补充体力,泡碗方便面,喝杯豆奶粉,吃根活腿肠,当人被饥饿和劳累困扰的时候,吃什么都觉得香,喝什么都觉得爽。

狼吞虎咽的时候,人们也就不太在乎形象了,一切都由于身体的透支而接近原始,有些游客则跑到黑虎庙的茶楼里喝起了茶。据说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祭祀黑虎神,现庙内塑有财神赵公明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

中天门始建于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天门造型为两柱单门式石坊,额题:中天门。人们说这里岭峻谷幽景色壮美,游人至此已有升“中天”的感觉。可是在月高之夜,我们只能看见黑黢黢的山峦,远处是忽明忽暗的灯光,牵引着每一位登山爱好者继续前行。

中天门的不远处有一“增福寺”,寺旁有一棵山楂树,山楂树顶已经结出了许多红红的果实,树下的枝干上也密密麻麻的挂满了红配件,六公分见方的木牌上写着:福、福到了、增福到家等内容,人们把带红绳的另一头系在枝干上,谈不上是琳琅满目但对于树的确成了一种负担。

所谓的增福寺和山下的万仙楼相似,人们到这里参拜祈福,希望能得到神仙的恩惠和护佑,当人们虔诚地敬香之后,脸上的表情是庄重的'、愉悦的,似乎经过这一仪式便会像此寺的名称一样:增福。福也会增至自己的身上,不同的人群对此种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古人常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现代人也这样讲:不杀生便是在放生,不作恶便是在行善。时代变了,人们对善恶、福祸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总之,小道不会偏离大道,为善总比作恶要强。

远处,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很难想象他是凭着什么样的体力和毅力才攀爬到中天门,老人已是满脸是汗,但他却依然托着双腿坚持到增福寺前的佛像前,“扑通”一声跪在蒲团上,由于长时间的跋涉和体力的透支,汗水在身上结晶成了盐白物,他木然望着眼前的“佛祖”,额头上的渗出了汗珠儿,汗珠儿像小水晶一样慢慢下滑,又遇到了另一滴小水晶,两个小水晶立刻合二为一,变成了一滴大水晶,水晶顺着老人的皱纹下落,迅速地滴在地上,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看着老人如此虔诚的样子,我的眼前浮现出年迈的父母拔苗时的情景:

骄阳如火,年迈的父母就像虱子一样叮在看起来还很贫瘠的土地上,这是一年中比较忙的季节,对于农忙的父母来说,禾苗是他们今年的希望,而地里的禾苗才刚刚长出五公分左右,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垄沟,从一头望去,弯弯曲曲地像一条青色的长蛇。

为了抓苗,只有把握住最佳时间拔苗,于是,老人和妇女们就这么叮在地里,从清晨天蒙蒙亮到太阳炙烤大地,再到天黑,他们要在这个时节把所有的青苗都拔出来,一颗一颗地遴选,株距保持在5公分——8公分,这可是个庞大而细致的活计,既要保证苗壮又要保证株距适中,最主要的是体力过关,人们就这样在土地上蠕动……

蠕动,跪拜。蠕动,跪拜。这种近乎爬行的动作没有任何美感,更不会让衣服保持干干净净,裤子在土地上蹭来蹭去,土穿进衣服接触到了黄色的皮肤,汗又从皮肤里渗出,结成了时间的风霜。

父母毕竟还是老了,他们都已过古稀,但仍在田里坚持,汗已经不止一次地从满身是土的衣服里渗出,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白白的盐嘎巴,他们蹲累了,坐下,坐累了,跪着,跪着跪着又爬了起来,这是很自然的动作,但这个动作让人久久不能忘记,太伟大、太执着、太感人了。

看吧,年迈的双腿慢慢地弯曲,直至双膝贴地,整个身体的重量都集中在两腿上,身体前倾,脑袋低下,正对着当头的烈日。而禾苗呢?才刚刚长出两三片嫩绿的叶子,这是生命的开始,生命在一开始就得到如此大礼。这一刻,对于禾苗、土地和农民来说绝对是超凡入圣的时刻,已是古来稀之年的老人,在耕种一辈子的土地上续行如此大礼,每株每株地、每寸每寸地向前跪行参拜,这份虔诚不亚于任何宗教徒的礼拜,像他们这个年纪,完全可以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可他们依旧跪行在养育自己一辈子的土地之上,这是对土地的深情,对禾苗的深情,对劳动的深情。

劳动,说到底劳动都是一件最崇高的事,谁如果不尊重劳动就是在否认人类的进步。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创造了幸福。当劳动脱离其本质后走向更高去处时,这便是:劳动的信仰。这种信仰会让劳动者除了追求土地的回报外还能得到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恰恰是人类与土地分也分不开的情节,这是人们拜天、拜地的敬畏之心,这便是最高尚的拜禾。

当我们带着爱去责备父母:“都这么大一把年纪了,快别干了。”不干倒可以,可他们到底还是眷恋这片土地,只要活着就得干,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劳动,诠释着生命的存在和伟大,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值得尊敬,哪个人不尊重劳动、不尊重老百姓就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土地!

看着崇高而伟大的父母们跪行在土地上,我不得不汗颜,是他们养育了我们的身和心,我们不仅向他们学习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这是对父母也是对土地最虔诚的礼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昭示出了生命的伟大与生命的意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以农业为主的人们始终坚持着他们的信仰,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始终在天地之中遵循着生存之道、天人之道。

到了秋收季节,人们把金黄的米装进袋子,用扇车把一些秕糠吹走,金黄的米粒在太阳的照射下更黄、更香,粒粒清晰可见,这是一年的收获,也是天地的馈赠,每一粒都凝结着劳动、汗水、辛苦和信仰……

此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老百姓在丰收的时候要供奉五谷,帝王将相们要斋戒,目的都是为了感谢皇天后土,也只有风调雨顺之年才会五谷丰登。

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记上天和土地的馈赠,这才是生存之本。

也只有通过自己劳动,才能体验到收获,伟大的哲学家歌德说过,我们必须流下热汗,才能重新拥有父亲留下的遗产——

香喷喷的米饭只有吃到嘴里,才觉得更加香甜,因为,心知方能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