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呼唤失去联系的学子回校参加庆典散文

呼唤失去联系的学子回校参加庆典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7W 次

学校百年庆典,国内外学子纷至沓来,云集母校欢聚一堂。他们共同回顾艰辛创业,相互倾谈如今辉煌。此时,人们想起了长期以来一直牵挂的一个深受委屈、深受伤害的班级——77(2)班。

呼唤失去联系的学子回校参加庆典散文

  【两位外籍学生】

一提起77(2)班,很多老师都会记起来,这个班有两位外籍学生。一位叫林玉,一位叫黎红。林玉苗条、白皙,真有几分像林黛玉;黎红,圆脸、唇后、微黑,像一位印度少女。她俩都说一口标准的中国普通话。林玉善弹琴,黎红喜欢唱歌跳舞。林玉性格含蓄,看人时总送给人嫣然一笑;黎红性格开朗,快言快语,笑得响亮、灿烂,还喜欢和男同学答腔说话。她俩对老师很有礼貌,“老师”两字叫得特别甜。她俩对同学非常友好,常听女同学讲中国民间故事,有时还挤在同学缝里看男生打球,也鼓掌。她俩与同学上完课也去参加劳动。尽管领导叮嘱过不安排她们劳动,但她们还是跟随去了农场,剥剥豆、拔拔草什么的。

林玉、黎红吃住都在学校,吃在教工食堂,住在教工宿舍的平房里。星期六下午,有专车来接她们回家,星期日下午或星期一早晨送他们来上课。在当时,他们是学校一件新鲜而又神秘的事,师生都好奇不已。他们的家长,一个学期还会有一两次校访,配有一个女翻译。家长关心最多的是他俩的学习和人缘情况。当翻译把我的评语转译给他们时,家长很高兴,并用中国话生硬地说“谢谢”。

不知什么原因,两位学生在76年,即毕业前一年离开了学校。哪天,林玉、黎红站在我面前说:“老师,我们要回家了。”我点了点头说:“好,你们回吧。”当时我以为像平常一样,请个假还会回校,不知道这个回家就回国不再来了。因为学校反复向我交代过,对外籍学生不能知根知底去打听什么,所以直至今日都不知她们是哪个国家的。她们这一走就再也没有见面了。我若知道他俩是一去不再回,我一定会为他们举行一个欢送会。对于这件事,我很久都感到遗憾。

林玉、黎红在我班同学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和同学们都很想念他俩。虽然至今我们还不知道他们走后的情况,但她们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聪明、可爱的77(2)班】

77(2)班学生聪明、学习刻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少学生把书藏在怀里,劳动休息时就悄悄拿出来看看。有时劳动也偷偷蹲着看书。这可招来了管理员的不满,甚至还会把状告到我这个班主任这里来。

这个班同学劳动干劲大,完成任务既快又好。在篮球场上,他们则活像几只小老虎,学校篮球赛是锐不可挡的第一名。运动会男、女接力赛,77(2)班是出尽了风头,无队可比。这个班在团支部书记和班长的带领下连续两年都被评上了红旗班。

1,命运的不公平

就是这样一个红旗班,在77年部分省市高考时,竟全部落榜,这个无情的打击,实使同学无法接受。当学生离校向老师告别时,他们都泪流不止,哽咽无声了。

其实,老师心里都知道,不仅仅是77(2)班同学全部落榜,那年,整个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全都落榜了,剃了一个彻底的光头。那77(2)班落榜不是意外、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中学学制不是四年而是六年,如果不是半日制而是全日制,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无休止的所谓开门办学,今天修路明天挖水库,后天去农场,如果老师解除“紧箍咒”都能放开手脚去教,学生又能有充分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何愁他们比不过“老三届”?何愁北大清华,工大科大、交大医大、体院美校会没有7(2)班的学生呢?他们太委屈了,太冤枉了,命运的安排太不公平了,这是历史、时代造成他们的不幸。

古代传说天塌一角有女娲补,像77(2)班这一代青年,错过了花季耗费了青春、荒废了学业,谁去补?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谁都无法补。

可亏了他们,在那知识极度贫乏,资料书籍奇缺的境况下,他们没有低头,没有颓废,凭自己的孤身薄力顽强地去奋斗。没有老师,真正的老师去农村接受农民再教育了,能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也不敢讲知识,只有那位农民老师讲农技课,讲得眉飞色舞,讲得口沫飞溅。他们靠苦学苦读,靠课后偷偷摸摸去问问慈善有良知的老师而获取一点知识。他们是何等的艰难和困苦,又是何等的坚毅和执着!

落榜后,有一部分同学毅然回到农村接下父亲的犂、耙,面朝黄土背朝天,春播秋实,成了地道的农民。

有一部分经过自学、复读、招工、考干或接班顶替等渠道,也有了一个着落和安置,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尽职尽责奉公守法地工作着,奉献着。有的事业有成,成为单位、系统甚至某一领域的骨干。他们付出的艰辛与代价比如今的学生不知要多多少倍呀!

几十年来,我为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欣慰、为他们那种不择气候、不择土壤而发芽、生根成长为参天大树而自豪。他们是英雄,最少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毫不逊色于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是母校的佼佼者,是时代之骄子!学校要重重地写他一笔。是的,学校正在积极从各个渠道寻找他们,正在完整他们的资料,放入校史资料册,可是仍有一部分同学咫尺无信,天涯无音。

2,这些同学在哪里

几十年来,饱经沧桑的77(2)班同学,同样有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要在一起聚一聚,畅叙往事,倾泻友情,吐吐心中苦水,谈谈创业艰辛,又是如何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彼岸?可是,有些同学自毕业离校后就从未见过面。同学们相互打听、到处寻访。仍然不知去向,仍然不知下落,没有结果。同学和老师都非常惦念着这些同学,这些同学去到了哪里?最后众口不一地都在猜想:

莫非从军,分配到边关哨卡,在那里提干后安了家?

莫非经商深圳又展转在国外?

难道她像“昭君出塞”一样远嫁异国他乡?

难道他随援建工程队去了非洲,或下了海南或去了新疆、西藏?

有可能,什么都有可能。在当时的境遇下,参军、投亲、靠友,也是人生的一条出路。如今改革开放,正是这些同学大鹏展翅之时,说不定这些同学事业有成,成了一方之主,也在思念曾经共读的同窗。

同学们:母校百年大典之日,正在召唤学子,你们在何方?若听到音信,请带着自己的儿女、陪同妻子或丈夫,一道回来参加母校庆典,看看今日的母校模样!她,今非昔比了。她,面貌更加清晰,形象更加生动,丰姿更加绰约,仪态更加可亲。母校没有忘记你们,母校知道你们在艰难困苦中已脱颖而出走上辉煌写出了新篇章。

同学们:老师也很想念你们,尤其是吃苦最多,受委屈最大的77(2)班的同学们。

“碧落山下,锦江之滨,集合着生龙活虎的我们……”还记得吧,这是我们曾经唱过的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