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旧物散文随笔范文(通用11篇)

旧物散文随笔范文(通用11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4W 次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旧物散文随笔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旧物散文随笔范文(通用11篇)

旧物散文随笔 篇1

旧物,是一种旧日情怀,因打上了时光的烙印而变得生动起来。旧物就像一段旧时光,仿佛停留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安静地散发着持久而美丽的光芒。喜欢旧物的女孩子一定是美妙的。她的内心,锃亮柔滑,没有陈旧,没有遗弃。那些物品存在自有生命,并会被新的主人珍宝般置入囊中,而煞费苦心的摊主们等待的也是这样的有缘人。如此过程,并非交易,是把某物的怀旧情绪以及彼时的美好心情转移给对方。

记得电影《野孩子》里那伙小姑娘在参加Party前,疯狂地到二手店买旧衣服,然后自己加工成华丽丽的party装,绚丽了一整晚。

还有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女主角朵儿开启了一场“以物易物”的活动。在那间咖啡馆里,唯一能用金钱买到的只有咖啡,客人如果想要拥有其他东西,就必须拿出等价的物品和主人交换。不谈客观的金额,只在意彼此对价值的共识。“朵儿咖啡馆”不再只是一般的咖啡馆,更像是一处串联城市情绪的集散地。那些旧物,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是宝贝。以物换物,仿佛走进了一个没有等价物的远古时代。

分手之后,我们最爱做的事情,一定是清除掉对方留给自己的那些旧物。没有了旧人,这些旧物仿佛随时随刻都在提醒着你们的`那些过往,总是轻易的就能让人怀念那些美好的旧时光。所以若是想要与过去做个彻底的告别,首先就得打发掉那些能随时引发回忆的旧物。

安妮宝贝曾这样写她的父亲:他保留这些无用的过时的票据、纸张、文字、文本,是对时间和往事的执意留恋,这样的留恋使他的感情深刻绵长,容易受到伤害。的确,喜欢念旧的人往往比旁人更注重情义。

定期的整理旧物,如同对往日时光做一次梳理。日子无法往回走,但这些旧物却承载了我们最好的时光。

旧物散文随笔 篇2

常常都是到了大扫除或者搬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很久之前的杂物。

比如,小学时候穿过的碎花裙子,现在早已不合身;好朋友送的作为生日礼物的木梳,被不小心摔坏,只剩下半截;还有那些字迹凌乱或者工整的新年贺卡以及厚厚的一沓信件,我总记不得锁在哪个抽屉里,一年到头也难见几次光明。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东西都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品了,应该及时清理,好给新的物品腾出空间。可我总是婆婆妈妈,下不了那样的决心抛弃它们。拿起来又放下,最后给自己找个理由说,反正也占不了多少位置,就又寻个角落把他们安放。

可想而知,日积月累,东西越来越多,搬家的时候就会增加麻烦。

有一次我不得不叫朋友一起来帮我搬家,他无意间看到我的那堆杂七杂八的东西,差点当垃圾给倒了。

“这些破破烂烂的,你留着干什么?”他问。

“你才破破烂烂的呢,这些都是宝贝。”

他笑了一下,调侃说,“没想到你还是个收废品爱好者啊。怪不得都搬不走了。”

“你就没有些虽然不能用了,但是又舍不得扔掉的东西吗?”

他想了想,说,“我可不像你这么念旧。时刻背负着过去,走也走不轻快。”

他说的.当然不错,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我们念念不忘,也并不是每一件旧物都值得被收藏。可是漫漫人生路,总得握住些什么,我才能感到心里的踏实,和岁月的真实。

在我个人的观念中,旧物品的价值在于它曾经所被赋予的意义,以及日后将要承载的回忆。我们奔波劳累,忙于各种生活的琐碎,总是一边得到新的东西,一边忘却旧的情怀。所以,留下一些旧物是我的一种习惯,我喜欢在某个闲暇的午后将它们一件件过目,一件件拂拭,那些陈年旧事就像落在旧物上的灰尘,擦干净了它还会随着时间飘落上去,在脑海里挥之不散,在生命中留下烙印。

即便如此,有些东西也仍旧是留不住。

七月十几号的时候我回了一趟老家,和闺蜜约好去高中时经常去的一家面馆吃面。我们才一年多没去过,没想到那家面店已经转让了,新开了一家面包店。我们两傻站在面包店门口,店里的姑娘一脸友好的微笑着问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只是摇头。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我那些无用的旧物,它们安然地躺在我狭小的空间里。可是,我却不能以任何的方式将对那家面馆的记忆完好的固定下来,因为“味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如果没有感到词穷,那是因为我从来不懂得怎样去描述它。

我和闺蜜都有些失望,一开始还兴匆匆的两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又沦陷于午餐该吃什么好的无底洞。

要说是因为那家面馆的面有多么美味无比,倒也不至于那么夸张。高中的时候我和闺蜜都很节约,很多美味的东西都不舍得吃。下午出去吃饭一般不会超过5块钱,很多时候都只是点一碗三块钱的素面。直到后来考上大学,远赴他乡。不知怎么,却常常想起那家小面馆,想起年轻的老板娘温婉的笑,想起胖子厨师的白围裙上总也洗不掉的黑油污,想起冬天才出锅的面上萦绕着雾一样白茫茫的水蒸气,想起和着绿葱花和红辣椒一起撒在面上的那炸得又香又脆的花生米……

天真的我们还没有考虑到生活是怎样的善变,也没有来得及意识到有一天那家小面馆也是会不复存在的。没有一件旧物作为它的承载,这种回忆就成了修建在空中的楼阁,它不会占据我现实生活当中的空间,却时时都有坠落的危险。

我想我很清楚,即便以后那家店所在的一整条街都拆迁,即便时光使得一切我们熟悉的场景都面目全非,即便我所有的旧物都遗失不见,我还是能隐隐约约地记得我曾遇见过什么,拥有过什么,失去过什么。

而我不清楚的是,当往事的风尘扑面而来的时候,我的那些零零散散的记忆该到哪里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呢?

只怪我自己生来就是粗枝大叶,却非要计较生命的细枝末节;只怪我这一生中想要留住的东西太多,能够留住的,太少。

旧物散文随笔 篇3

若说怀旧是矫情,未尝不可,若说忘旧是无情,亦无不可。

清晰记得,小时候拿着手中的旧牙刷,问妈妈什么时候才能换新的,妈妈的回答总是一样的:等用到旧得不能用时就可以换了呀。失望之余,因心生一计而转忧为喜——从此刷牙时用力一如掏马桶,旨在早点把牙刷用坏。童年的狡黠亦是这般正经而单纯。那时若是看到其它小朋友手中的零食、玩具,尤其又是没见过的零食、玩具,总不由得心生艳羡,乃至觊觎。

长大后,不知是长大后的哪一天抑或哪一年开始,渐渐喜欢上旧物。连审美习惯也跟着改变。对光鲜亮丽的事或物,渐渐消退热情,越是光鲜亮丽,闪耀光芒的东西,越来越不爱看。转而喜欢那些斑驳老旧的物什,只因那种旧,旧得让人心安。那么,新东西就让人心不安了吗?当然不是,新有新的好,旧有旧的妙。只是再新,都会旧的。

读书的年月,除了课本崭新,闲书多半都是旧的。阅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借,一是买。若没记错,初中三年我没买过一本书,因实在是没那个财力,一学期的零花钱也不过几十块钱,而我又如女孩子般贪恋零食,这点钱,省下偶尔买包泡面、买根香肠,已是知足。买书的经历自高中始,去到了离家一百多里的城里读书,生活费也涨到每月300。对于那时的物价,这些钱已足够我滋润地过活。我的花季雨季,没有过一丁点儿所谓的青春叛逆,只是贪玩儿。也曾迷恋电脑游戏,也曾醉心打台球,也曾痴迷武术……就是对上课,不排斥也不喜欢地接受,热情总是燃烧不起来。闲暇时也常看书,学校不远处有个书城,书籍浩然如海,淹没那条古色古香的街。卖的多数是盗版书,我是个支持正版的人,但不反对盗版,因为便宜。不时购一些书回校,与一起玩游戏、打台球、看影碟的同学一起看,个个煞有介事谈论文学,好像真懂似的。现在回想,那时的不懂也是美的。下了晚自习,在寝室看书、打闹、吃泡面、探讨同班的女生谁谁谁漂亮,谁谁谁乖巧……高谈阔论,窃窃私语,个个全无倦意!

对于盗版书,唯一不满就是其错别字太多,不过这反倒成了另一种训练,无形中培养纠错能力。古典文学,我坚决不买盗版,想古人文辞锦绣,精雕细琢,错一字遗害无穷,而彼时我的古文阅读程度,经史子集,样样不通,阅读时每每连猜带蒙。买盗版不是坑自己么?

我还是喜欢大街小巷到处钻,只为寻觅旧书摊。旧书,便宜不说,往往还能淘到市面上难以遇到的好书,偶见书上有原来主人的笔记和注释,亦颇亲切,仿佛有人为我做了向导,带我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我一同体味、猜想作者的志趣、胸襟、为人。纸质发黄的旧书尤其为我钟爱,经过时间的沉淀,书本早已不是当初耀眼的新,光芒褪去,火气渐无,正像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只剩不媚世俗的淡然平和。

但凡有了恋旧情结,必然影响到对诸多事物的审美。小到一笔一书,一砖一瓦,大到一桌一椅,一桥一街。

读书以来,书法一直伴随自己。横、竖、撇、捺、折,擫、押、钩、格、抵……无不从古人那来,这可是不折不扣的“旧”了。读高中时,第一次使用宣纸,竟然激动(或说紧张)得手发抖,生怕写坏一张纸。倒不是吝惜纸张,那时顶好用的宣纸也不过五毛一张,我的生活费还足够应付。只是这承载无数书画杰作的纸,注定就该是为优秀的书家而生,不该被写糟,不该被浪费。就是这种心理的困扰,此后不管平时在报纸、废纸上写得多惬意、得意,只要移来宣纸让我写,条件反射似的紧张,手不住哆嗦(不管有没人旁观)。此毛病足足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时才克服——当我囤积足够的宣纸。

直到大学毕业,用的宣纸一直是不超过一元一张的,更多时候是用毛边纸和废报纸练习,常常写到午夜,或凌晨一点、两点、有时通宵,寝室熄灯后,点一盏蜡烛,伴着室友的呼噜声,我一笔一划地练字,同窗兼同桌兼室友兼偶尔同床的小野,在我对面不停地敲键盘,写他的小说

如今,我再也买不到当初五毛、八毛一张的'宣纸,或许也还有,只是价格或许已经涨到五块或八块不止。当年一只毛笔,用得旧到几乎不能再写时,也依然不舍丢弃,一来长期陪伴,总会有感情,二来那时的东西的确好用。今天我也故作风雅地学古人,渐渐讲究文房的质量,有了之前没有甚至不知道的生宣、熟宣、洒金宣、粉彩宣、楮皮纸、麻纸、泥金纸、金笺纸、绢,手绢、册页、团扇、歙砚、端砚、松烟墨、油烟墨、镇尺、笔搁、笔洗……但,除非我创作出了能让我骄傲到不把古人放在眼里的作品,否则,我再难体会到当初在简陋的寝室,用简陋的文房用品(仅有一支笔和三两张宣纸)书写时的激动和快意!

好在,我的青春有过游戏、台球、武打片、一起厮混的兄弟、一群文静的女生,也有过那些破旧的书籍和看上去只有老人才会喜欢的书法。庆幸的是,阅读和书法依然没有抛弃我!万岁!

旧物散文随笔 篇4

一个人静下来时喜欢整理房间,也慢慢沉淀心情,不经意间却发现家里尚有几件父辈留下的旧物。四十年的光阴过去,记忆并没随时间的逝去而消失,这些旧物,把一段一段的曾经串联起来又拉到了眼前。

人生在世,谁不追逐名利、贪爱财富、倾慕荣华,并为此而疲于奔命?当所有的价值和意义生发花白之后,我似乎开始明白,能够唤醒生命力和开启心智的,依然还是生我养我的故土,以及昔日的老宅和已经废弃或至今留存的旧物。

牛皮箱

一个闲置在时光里的牛皮箱,一直占据着房间里那个不显眼的角落,很多年了都没去翻过。

皮箱的褐色漆面尘迹斑驳,边角明显磨损,缝线也有断脱,老式的铜片合叶,已经失去了光泽,原配的桃型扣锁板早就没了,估计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敲下来当废铜废铁给“处理”了。尽管如此,皮箱形体还算完好,箱子内壁一张退色的红纸贴倘存,上记:“鸿发永号,本店开设北打金街第拾柒号,精工制造,货真价实”,几行石墨繁体小字依稀可见,是为旧时商标,为牛皮箱点缀上了岁月的印痕。

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牛皮箱,想必是父亲的婚嫁物,穿透了他的大半个人生。牛皮箱为手工制造,仔细看做工之精致,那真不是“吹牛皮”的,一块块杉木板拼接得天衣无缝,箱面上刷过骨胶,平平整整、紧紧绷绷地蒙着一层牛皮,牛皮链接靠手工缝合,扣件装钉精细美观。

在我年少的记忆里,家里原有两个箱子,除牛皮箱外,还有一个藤箱。这个牛皮箱一直放在房间的立柜上,看上去比之木箱、藤箱高雅贵重多了,据说衣物放在里面也不受潮、不生虫。

皮箱常年锁着,上面覆盖着一块方格布,平时很少打开,只有在季节变换或我开学交学费时,父母亲才会打开箱子,箱里装些啥?我也不知道。一次我独自在家,无意间看见皮箱未锁,便好奇地站上板凳,偷偷打开箱子。瞧箱内,棉被衣物塞得满满,散发出一股樟脑丸发出的芬芳,在箱子的侧壁, 有一个小小的纸盒子,装着存折和购物票证,还有几十斤全国粮票和四川省粮票,以及父母年轻时已发黄的老照片。没记错的话,在箱内夹袋里还收藏着两幅字画,一幅是本土画家刘朝东先生的麻雀图,一幅是清末书法家赵熙先生的行书墨宝(估计是抗战时期画展义卖时父亲购买的),我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来路和价值,只感觉箱里的每件东西都那样亲切,每件东西都充满着温馨。

每逢夏日,母亲会把皮箱打开,将箱子里的衣物一件件翻出来晾晒。毛线衣,呢子大衣、绒线裤,一件袖口镶着一圈灯草绒的厚棉袄,一床请棉花匠弹的新棉被……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向来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这些布料和新絮,那是靠多年积蓄的布票和棉花票添置的啊!

文化大伊始,一股“破四旧”的红祸蔓延。天有不测风云,家庭成分划属“麻五类”(小土地出租)的父亲,同样难逃其咎。只因家有老宅和财产,院子里有人诬告他是资本家,说是私有的东西都是剥削之财,甚至说那牛皮箱里藏有金条,还有什么“变天账”。一天,一群人带着红卫兵闯进家来,疯狂地砸门撬锁、翻箱倒柜,一阵查抄,金条没找到,倒是搬走不少家什和衣物。回想起来,当时可作为“破四旧”成果的,恐怕仅有一件从皮箱里翻出的绸缎旗袍,还有就是那两幅所谓“封资修”的名人字画。

一箱平时舍不得穿,舍不得用的家什没了,空空的箱子闲置着,透出些许的孤寂和无奈。在那些日子里,身心的摧残,精神的压力,使父亲的身体更加瘦弱,性格变得更加深沉,他常常坐在屋里发呆,半天不说一句话,流露出一抹我从未曾见过的眼神,那是伤感、痛心和哀怨……没隔多久,父亲胃溃疡复发,两年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父亲走后,母亲再没有心思去料理家什,我见箱子一直空着,便一股脑儿将自己搁置在书架和床头的东西清理出来,统统放入箱内,其中大部分是我的书籍相册,还有集藏的邮票、像章、连环画等杂物,从此旧皮箱就属于我了,成了我的宝贝箱。

时光流逝,岁月嬗变,过去的一切都成为发黄的背景。我安居了新家,屋里添置了衣柜,书橱、沙发等家具,在现代装饰的空间里,这个笨重灰旧的牛皮箱何处藏身?似乎搁在哪里都觉得挺碍眼。按理说是该“与时俱进”了,但我始终不肯把它扔掉。

打开封尘已久的箱子,一股沉郁的木香味扑鼻而来,那些许多年安静叠放的灵魂一下子又重见天日,展示在我的面前,让我感受到牛皮箱剩余在生命里的温暖。

一个老式的牛皮箱,一个温馨的牛皮箱,那个年代让人羡慕让人嫉妒的牛皮箱,那些日子让人心酸让人流泪的牛皮箱呵!

这个牛皮箱,重又唤起我沉睡的情感,于我不该是一种随意的留存,而应是一种执意的缅怀。

算 盘

父亲生前用过的一把算盘,至今还保留着,它共有十六档,约有四十公分长,二十公分宽,外框质地为红木,颜色是深褐色的。岁月的盘剥,已使算盘表层斑驳陆离,且多有划痕,订在右上方的边角铁皮也已松动。

我轻轻用湿布擦去蒙在算盘上面的灰尘,那挺直的.盘梁、圆润的盘珠,依旧透出一种质朴的光华。父亲已走四十年了,可看到这把老算盘,耳旁仿佛又响起清脆的算盘声,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些年代。

父亲的一生,与算盘结下不解之缘。年轻时候的他,就曾在重庆聚兴诚银行和乐山汇通银行做职员,后来又沉浮商海,与人合伙做猪鬃药材等生意,汇通天下,南来北往,算盘就是他谋生的必备之物,算盘就是他做买卖的立业之本。莫要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父亲这双拨打算盘珠子的手,也为自己挣下了不小的家业。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在昌言书庄做经销,后又去薪炭商店当会计,他天天与算盘打交道,算盘仍与他如影相随。父亲掌管着店里的所有帐目,尽管薪资不高,工作上却总是兢兢业业,毫不含糊,凭着他娴熟的珠算技能,干起活来总是游刃有余,稳操胜算。

我还记得,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父亲总是匆匆回家,他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两只手臂戴着蓝袖套,右手拿着一个布袋(装账本票据),左腋夹着一把算盘,标准的老会计形象,甚至言谈举止都还带有一种职业的肃然。

有些时候,父亲回到家里还得熬夜,核算往来账目,统计收入支出,珠落玉盘般的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的清脆。

父亲打算盘得心应手,又快又准,看他拨弄算盘,简直是一种享受。珠子噼叭作响,手指上下翻飞,其神态、动作,简直就像是音乐会上的钢琴手。一种敬意和崇拜,早早就在我年少的心底升起,我心想,聪慧的老祖宗能发明算盘真的了不起,眼下会玩算盘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有本领的人。

那个时候,小学课程中有珠算课,我也曾囫囵吞枣地学过一阵,因我向来对数字不敏感,打算盘总是难以学会。在父亲眼里,打算盘是一门手艺,他曾经说过:“算盘是一种挣钱吃饭的家什,背起算盘走天下,天王老子都不怕!”我上了初中,回到家里做完作业,父亲总教我打算盘,背口诀,他看我拨弄算珠笨手笨脚,特意告诉我学算盘没什么近道,关键在一个‘练’ 字,他要我掌握“五指分家”的要领,练“小九九”,打“三盘清”、“七盘清”,顺过来,反过去,加减乘除打还原。有时候,还列出一大堆数字,他念我打,打完下来记得数,看时间,计成绩。那时生活单调而乏味,整天在家里噼里啪啦,让我感觉好厌烦,但在父亲严肃得不容置疑的目光下,我也只有无奈地从命。

后来遇到上山下乡,我回避运动,为求生计,去了郊区一家民办中学代课,兼任学校伙食团总务,打算盘总算派上了用场。回想起来,十六岁的我能独当一面,品尝生活的甘苦,靠的就是父亲这种敲打算盘的精神,而我的欠缺,也恰恰是未能真正学到父亲的这种精神。

多少年过去,我才逐渐明白,历尽沧桑的父亲一生与算盘结缘,这不为奇,其实他心中更有一把算盘,岁月的蹉跎,世态的炎凉,他心里有数,他知道人已老了,总有一天自己会被时间——这把最精准的算盘拨倒,他多么想把倾注一生心血的珠算技能,尽快地传给他的儿子啊!

算盘珠子上记录着父亲的心境,盘珠声声诉说着父亲的喜悦和忧愁。日子伴着盘珠上的指尖飞快地流走,直到父亲病故,这把算盘的使命也才最后终结。

光阴荏苒,进入计算机时代,算盘也被计算器取代,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父亲的这把算盘,也只好悄悄退缩到房角的柜子里了。我几次收拾房间,清理杂物,又把它从旮旯里翻了出来,妻子看见不禁发问:“这个家伙还有啥用?早该扔了!”年幼的儿子像是找不到玩的,竟然把算盘翻在地上当滑板,为此差点惹我发火,把儿子都弄哭了。其实该留还是该弃,我也曾动过心,几次打算送给开饭馆的小舅子,但总舍不得,还是把它收藏了起来。

随着年岁的增长,怀想起父亲的算盘情结,我越来越把这把算盘看作是一件家传的纪念品,一件父辈的遗物了。

楠木椅

一把旧木椅,静静地立在那里,立在一个现代的家居中,立在一个家庭封存的记忆里。

这把中西式样的木椅,采用贵重材料楠木打造,光滑的扶手,平整的椅背,直挺的椅脚,显得端庄而典雅,木椅通体没有一颗钉子,全是靠榫头连接,结实牢固;椅座是双面的活动板,一面是木质平板,一面是软包皮垫,冬夏两季可换着用;椅子靠背板上原有漆花图案,由于年代久远,表面原漆已经脱落,花纹已黯然失色。

楠木椅是何年打造?或来自何方?我不得而知,长大后才从母亲那里略知大概。1938年,日寇侵华,国难当头,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我家有一个远方亲戚是武大的教授,此时也随校迁来,在乐期间父亲与他常有来往,并在生活上多与关照,抗战胜利后,武大回迁珞珈山,离别之时,这位教授心生感叹,蓦然留下这一套楠木家具作为报答。

楠木椅看着美观大方,坐着舒适安稳。父亲在世时,回到家里,总喜欢沏杯茶,端坐在这把椅上看书读报,写字记账,或依着椅背,两手平放在扶手上养神,任凭窗外投射进来的阳光抚摩。文革当中,父亲同样是坐着这把椅“闭门思过”,同样是坐着这把椅背语录、写检查,这把楠木椅,一直伴着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七十年代中期,城里人自打家具成风,可我没条件,临近结婚时,我看家里这套老家具也还将就,材质好,样式也算没过时,便请来两个木匠“以旧翻新”。老家具经砂纸打磨,褪去原色之后再刷漆,不就是“旧貌变新颜”了吗?翻新那把楠木椅尤为精心,手工慢慢打磨,椅子靠背重新描绘花饰,再通体打一道底色,刷两道透明的凡立水。新漆光亮多了,却失去了老家具原有的典雅质朴,看上去甚至有些别扭,很长时间,都还让我心存一份深深的悔疚。

八十年代末,抗战题材电视剧《铁血丹心》剧组来乐拍片,导演看中我家砖木老宅和旧式家具,便与我商定,在此作为片子拍摄场景。为营造一个大学教授的书房氛围,剧组人员将屋里的冰箱、电视机、组合床等一齐搬出,仅留下一个简易书架和写字台,还有就是这把端庄的楠木椅。

电视剧开拍,摄影机里留下一个精彩的镜头:书房里,老教授正坐在木椅上读书,突然间,一个日军少佐带着三个日本兵冲了进来,扬言搜捕肇事者。正是危急关头,为掩护进步学生,老教授急中生智,双手举起木椅,欲向鬼子砸去,紧接着一声枪响,教授应声倒地……这原本只是一把普通的木椅,只因作了电视剧道具,又因充当“角色”与木椅原主人的身份如此相似,这在我心里就非同一般了。

自父母亲离世,在以后的三十年时光里,木椅仍原封不动地搁置在家里,与我朝夕相伴。坐在这把椅上,我完成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业,拟定过企业的改革方案,编制过景区的发展规划,同时阅读书报,撰稿着书,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如今木椅的软垫面已经破损,一只椅腿也有些松动,我用一块丁字铁皮钉着,算是保持了它的牢靠,但看上去,木椅的苍老已是显而易见了。

世事变化真快,近十年两次搬家,连我自己也不相信,当年可称另类的旧家具都不合时宜了,于是该卖的卖了,有人要的都给人了,而唯有父亲时代的这把楠木椅,在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间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楠木椅原先的主人没留下什么故事,但它同样受用,因为它见证了当今父子两代的人生历程。

旧物散文随笔 篇5

我是一个容易怀旧的人,虽然我现在还未曾到因循守旧喜欢怀念过去的老年。但我常常会在一个无聊的夏日午后或是一个短暂的冬日黄昏抑或是一个寂静的深夜,忽然回忆起过去的一段时光、一件往事、一些故人。大多的时候,勾起这种回忆的往往就是某一件旧物。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据我所知,我的爷爷乃至太爷当初也没有发达显赫。所以我所说无端勾起我回忆的旧物并不是名门富家世代相传的诸如元青花之类的宝贝,无非就是一些旧的物品而已。比如一封信笺、一张贺卡、一本旧书、一张老张片、一件旧家具等等。

有一次整理书柜,偶尔发现在存于旧书之间的一些书信,拿出来略一整理,厚厚的一大叠,信封、邮票、大小样式各异,有的纸张已经泛黄有的已经破损。我不禁感叹这一些书信能历经时日,跟随我至今而未被丢掉。再次拆开看时,一段一段的故事、一个一个的故人、一点一滴的岁月就如同一缕一缕的烟雾,从过去拨开时光的隧道丝丝缕缕的`向我飘来,于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就这样因为这样一些发黄的旧信件沉浸在一片过去的回忆之中。

但有时,对于旧物,我常常又讨厌之至。或许我的心胸就如我现在的蜗居一样不够宽广,容不下太多的旧物;或许我没继承我的母亲简朴的家风。我记得母亲生前有一个黑色的木箱,里面常常会堆积很多的旧物,我的姐姐每次翻开箱子,说要拿出一些没有用处的旧物扔掉时,母亲便竭力阻止,仿佛是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说大人要扔掉他的心爱的玩具而竭力阻止一样,眼里充满哀求。

随时光更迭,我发现我的许多感觉似乎还崭新物品也如我的容颜我的身体一样渐渐变老,于是,在我的狭小的房子里旧物就越发的多了。每次我觉得拥挤的时候,我便想扔掉一些旧物。但令我颇费脑筋的是,我不知应该扔去哪些旧物,因为我有时担心那些在我看来毫无用处占据了我空间的旧物,若是扔掉,怕不知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忽然用到,后悔莫及。而有时小心翼翼珍藏多年舍不得扔掉的旧物有一天忽然发现徒费心思,并不曾有过仕么用处,其实这样的担心已经在我身上发生过好几次,于是在感到拥挤决心要扔掉一些旧物时我愈发为难。但我还是会经常丢掉一些旧物,因为在我并不宽敞的房间里还会有新的物品。就像有一次,我为了购买几件新的家具而毅然把几件旧的家具丢掉一样。于是我发现在我这几十年来生活历程中,我在增加“新物”的同时也丢弃过不少旧物。而在我丢弃旧物时的心情也是各有不同的,有时是思虑再三方舍得丢掉,有时几下决心还是未曾丢下;有时丢掉之后也就果然轻松许多,有时丢弃之后又后悔不已。现在想来,其实这世间万物并没有永恒的新旧。

有时我想,随时光流逝,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所有的一切,都将会渐渐老去都会由新变旧,最终成为旧物。只是,对于旧物,我们该如何取舍呢?还有,有一天,我们又会变成仕么样的旧物呢?

旧物散文随笔 篇6

每一个旧了的东西总是载着一段已经忘却了的旧时光,这样的时光里有年少的你我,远去的朋友,逝去的故事。

每次闲来无事的时候,就会翻一翻那些经年的压在箱底的旧物,也许是一个掉了线的手机挂件,也许是一张褪了色的明信片,也许是一封很久很久泛黄的信……每一件,都是过去岁月的印记,见证了我的成长。

我觉得我的每个成长阶段总是疯狂地喜欢着一种物件,小时候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奇怪玩具,吹泡泡的泥,拉丝的糖。初中的时候,一度痴迷于各种文具,尤其是自动铅笔,为了买新的,不惜都把旧的弄坏,各种形色的橡皮,用不完就切成碎渣渣,那个自己不挣钱的年纪都不知道节俭。高中的时候,喜欢好看的本子,很文艺的那种,然后做很细致的笔记,买非主流的卡贴,尽管那个时候也只有一张公交卡,翻来覆去的换,也许是学习的日子太过于乏味吧。

后来,上了大学,零花钱相对多了些,就喜欢精品店各种的小毛绒挂件,买了黑猩猩,买了小熊熊,买了小图图,总之有种很浪费的节奏,这些现在都躺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里。以至于后来大学毕业收拾东西的时候,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乱买东西,要买,最起码都要有实用性。

我平时过段时间,就会看一看过去的照片,想想某年的某天,和一起的朋友看了花,逛了街,看看那个时候青涩的自己,背过的包包,因为我的包一般用的久,所以我觉得每个包都装了我的故事。

买过的`东西里,偏爱的便是一支玉兰的发簪,一支蝴蝶的发簪,一个大红色的包包,一个绿色的特百惠杯子,因为这些对于那个学生时代的我来说,价格都算有些奢侈,也是自己节省了很久才买回来的,所以尤为钟爱。总是时不时的就会拿出来看看,擦一擦尘土。其实一个物品的昂贵程度,有时候并不是它的价格,而是历经岁月或是几代人的流传,就变得意义非凡,让这个旧物有了灵魂,有了一种人类的情愫。

从小到大,也收到过很多有意义的礼物,好闺蜜用第一份工资给我买的丝巾,同窗好友送我的图图玩偶,朋友送的泰迪大熊,小学最喜欢的老师送的景泰蓝手镯,还有很多,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一条手链……这些礼物,都寄托了送礼的人美好的期望和我们之间的情谊。

一年一年,光阴流走,珍贵的人有些远去,有些依旧在身边,每当看到这些旧物,就格外亲切,想起很多好像已经忘记了的时光。希望时间走的慢一些,再慢一些,可以让美好留存的长久一点。

旧物散文随笔 篇7

旧物,是一种旧日情怀,因打上了时光的烙印而变得生动起来。旧物就像一段旧时光,仿佛停留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安静地散发着持久而美丽的光芒。喜欢旧物的女孩子一定是美妙的。她的内心,锃亮柔滑,没有陈旧,没有遗弃。那些物品存在自有生命,并会被新的主人珍宝般置入囊中,而煞费苦心的摊主们等待的也是这样的有缘人。如此过程,并非交易,是把某物的怀旧情绪以及彼时的美好心情转移给对方。

记得电影《野孩子》里那伙小姑娘在参加Party前,疯狂地到二手店买旧衣服,然后自己加工成华丽丽的party装,绚丽了一整晚。

还有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女主角朵儿开启了一场“以物易物”的活动。在那间咖啡馆里,唯一能用金钱买到的只有咖啡,客人如果想要拥有其他东西,就必须拿出等价的物品和主人交换。不谈客观的金额,只在意彼此对价值的共识。“朵儿咖啡馆”不再只是一般的咖啡馆,更像是一处串联城市情绪的集散地。那些旧物,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是宝贝。以物换物,仿佛走进了一个没有等价物的远古时代。

分手之后,我们最爱做的事情,一定是清除掉对方留给自己的那些旧物。没有了旧人,这些旧物仿佛随时随刻都在提醒着你们的那些过往,总是轻易的就能让人怀念那些美好的旧时光。所以若是想要与过去做个彻底的.告别,首先就得打发掉那些能随时引发回忆的旧物。

安妮宝贝曾这样写她的父亲:他保留这些无用的过时的票据、纸张、文字、文本,是对时间和往事的执意留恋,这样的留恋使他的感情深刻绵长,容易受到伤害。的确,喜欢念旧的人往往比旁人更注重情义。

定期的整理旧物,如同对往日时光做一次梳理。日子无法往回走,但这些旧物却承载了我们最好的时光。

旧物散文随笔 篇8

深秋,夜凉。

当鸿雁不再南飞,苍松不再茂盛,故人不再回乡,昔日的人,你为何还在等待。

寒风冷刺骨,醉雨催人眠。秋风拂落着天际残丝,洒下半缕忧愁。而这山水之畔的幽兰居是否还记得当年的落魄书生。

寒窗七载,早已蜕去了当年的.浮华,一切,也早已化为平淡。若见红颜,是否还会相认这岁月过后的庸凡。为了心中呢执念,少年毅然放下了一切,隐于这山水之畔。已然七载,朝诵晚读,只余那孤松明月相伴。

寒舍门前斑驳影,几载深秋月下荫。依稀记得那年中秋花好月圆之际,少年孤单的在这苍松上刻下着一句凡言。可如今,却也难逃流年的无情腐蚀。指尖轻触那段模糊不堪的痕迹,隐隐的哀忧在心头荡起涟漪。

庭树不知人去尽,来年还发旧时光。径旁的雪枫落下泛黄的枯叶,似一首淡雅的诗词,很平静,但让人难以忘怀。秋风拂起了少年的一袭青衫,似凡,似雅。

轻推寒门,洒下几缕久积的尘埃。伫立在门口,看着里面昏暗下的熟悉,少年似经历了一世轮回,虽然这一切,终归逝去。略拂衣袖,跨步而进,几缕残阳轻触着那床边一幅名为幽兰居的一幅画。看过后,令人心生苍凉之感。

沿着回忆,走过了老地方,止步于琴案之前。轻掠琴弦,弹下几缕沉灰,却早已不复当年的空灵。

秋雨一夜暮匆匆,半江残阳瑟瑟红。谁推开了那雕花的老窗,点起陈年檀香。谁看着夕阳前的青丝而失神。

秋鸿终归来时路,那年枯木还逢春。莺飞草长,又是一年春夏。岁月将一切悄然带走,徒留物是人非的回忆,纵然繁华依旧,可也有流年终生不复。

旧物散文随笔 篇9

来到美国少不了要到一些购物中心、超市以及有特色的商店逛逛。但是总去也就没有什么新意了。一个星期天,女儿说:“我带你们去一家旧物商店看看。你们准喜欢!”于是吃完早饭,女儿开车拉着我和老伴、外孙女、小外孙便出发了。汽车行驶了大约十多分钟,便来到了一家店名叫“saver”的旧物商店。

一进商店,我就被那宽敞的店面,和那码放整齐的商品吸引住了,这哪是旧物商店,似乎是一间推销新品的展厅。为便于顾客挑选商品,各类物品都是按种类整齐有序的摆放着。因商店主要以售卖旧服装为主,所以服装占据了商店的绝大部分,并分别设置了男人、女人、儿童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又把上衣和裤子分开,每件衣服都是用衣架,按照大,中,小号(L,M,S)分别挂在一排排的货架上。在商店大厅的一侧,设有六七个试衣间,供顾客试穿。这里的衣服虽然是旧的,但洗得都很干净,而且价格比较便宜。按照新旧磨损程度和材质标价。比如一条纯棉男休闲裤,新品二十美元,这里旧的也就卖七八美元。老伴在这里买了一件毛衣,女儿给外孙女买了一件连衣裙,每件都是六美元。

在这里除了卖服装外,还卖鞋帽、文具书籍、家具、家电,以及生活日用品,如:瓷器、炊具、工艺品等。这些物品同样分类整齐摆放,并都标注着每件的价格,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自从来到这家旧物商店以后,我和老伴便对美国的旧物商店抱有浓厚的兴趣,有机会我们就想到旧物商店遛遛。一天女儿的一位朋友知道后,就邀请我们到她家坐客,顺便看她在旧物商店买的旧物,我们欣然同意。她家在奥斯汀的.西部,开车二十多分钟便到了。这是一幢一层的别墅,因她老公是美国人,室内不喜欢明亮,所以一进屋感觉有些阴暗,但那美式的家具摆放的却很是到位。她介绍说这屋内的床架、桌椅和厅内挂的壁画等好多都是从旧物商店买的,老公也很喜欢。看了这些东西,使我很是惊叹,大都造型奇特,做工别致,这哪像是旧物,简直件件都是工艺品。

吃完饭,她拉着我们来到离她家最近的一家旧物商店,店名叫“goodwill”(中文意思是未来更美好),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子。她说:“这是一家连锁的旧物商店,在美国好多地方都有。我买的旧物好多都是在这家商店买的。”进入店内,也是一个很大的旧物展厅,其布局和“savers”旧物商店差不多,因为不想买衣服,她俩就径直奔向生活日用品区,我则奔向工艺品区。心想看看有没有中国的古玩和有收藏价值之类的文物。转悠几圈均无收获。找到老伴她们,只见都淘到理想的商品,老伴买了四个骨瓷的方型碗和四个方型碟子,每个不到一美元。女儿的朋友则买了一个玻璃汤锅,仅两美元。我不死心又到其他地方转悠,只见一人推着一车旧物从商店的侧门进来,然后再把这些旧物分门别类放到指定的地方。我从侧门望去原来这里是一个旧物仓库。里面堆放着好多旧物,有几个人低着头正在那里挑选,整理。见此情景顿时使我产生疑问,这么多旧物都是怎么来的呢?

走出旧物商店这位朋友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旧物商店的情况。原来这些旧物大都是居民捐赠的。在捐赠前都要把旧物清理干净,捐赠后,商店给开一个单据证明,在报税时可减免部分税费。商店所卖出的旧物所得,减除整个商店周转的费用,剩下的返还给居民社区用于慈善事业。

在美国买旧物、用旧物是一件很传统的事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形式除了有旧物商店,还有每周六上午私家的庭院旧物市场,以及社区组织的不定期的旧物售卖活动,这不仅培养了人们具有爱心的良好习惯,而且也充分发挥了物资的最大使用价值,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值得我们学习。

旧物散文随笔 篇10

无意或者有心留下一些旧物,沾满时光的尘埃,时光融入我淡淡无尽的忧伤。

一些旧物,一段时光,一些回忆。

回忆是被时光带来又带走的造物主写给人间的情书,我用安静的目光读出了无穷的意味,并珍藏在忠贞的心底。我相信珍惜往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温暖仁爱的心灵吧。很多时候,我独自踌躇在斑驳的月光下,像一个年老的女人一样那么热爱回望,但我的眼睛却又像一个少女般涌动着婆娑的眼泪。我依然宿命地披着这一袭清高冷漠的袍,让流水的日子在无奈的'时光中缓缓地行进。

一张旧照片,无邪的笑容,永恒定格。那些美丽的梦想以及那些年少的轻狂,即使没有丰盛的晚餐,没有华美的裙衫,而笑声却总是郎朗开怀。物质贫瘠的时光里,却不会缺乏追求精神快乐的坚定信念。甚至每夜总是伴着孤独昏黄的烛火的夜读,还有那些饥饿和思乡的细节。而思绪总是简简单单。快乐和希望依旧伴着晨起的朝阳一同醒来。醒来的还有一张张青春年少充满希望的脸庞和清纯的明眸。

一件旧衣衫,虽然已失却了流行的色彩,却凝结了年少炽热的温度。回眸之间的我,依旧安静地浅笑,而那一点点的疼痛,瞬间在心底悄悄蔓延。若,你不再记起,那些旧时光里的往事,已然如风般遗落在回不去的路上。我就顾自替你在旧物上捡拾那些零落在记忆里的故事,只为旧时光里那青春的味道。许,没有忘记,你也同我一样总是在某个静谧的午后,悄然推开时光的门楣,瞥见那一抹羞涩的微笑吧。

回忆,有时候总是不请自来。而人生,那些渐渐老去的时光,唯一能留给心灵的也只有回忆了。一些欢笑和眼泪都让人怀念,而又恨回不去的那些时光,伴着空寂的心灵,走向时光深处。

怀念美丽的旧时光,让记忆不再孤单,让人心变得温暖。

旧物散文随笔 篇11

二十年前,妈妈要给我家买一台电冰箱,我还在读小学二年级,电冰箱那时候是多么稀罕的一件事啊。左邻右舍就开始围拢过来了,啧啧称赞,摸摸这摸摸那,像一件心肝宝贝一样对待。但是两天新鲜劲儿一过,便在背后议论纷纷,还是她家有钱啊,显什么摆呢?一台电冰箱倒当半年的生活费了。菜呢,街上有买,冰棍呢,小卖店里有卖。昆大嫂子就是傻呀,有钱不中用,反而尽在浪费了。我那时候上学,听到她们说我妈的坏话,真是又气又急,一阵棒喝,这不就是埋汰人家了嘛。直到后来,大家经济条件都好了起来,这样的议论才算是销声匿迹。

之前嫂子买洗衣机,很多好事者开始打击,你买洗衣机干啥呢?咋就那么不勤快,用手洗咋了?用洗衣机的话,耗费电不说,还没有手洗的那么干净。那时还是十年前的事了,不知道她们是不是眼红,而我宁愿是相信她们是因为买不起。到后来几年,各家各户都买洗衣机了,这样再也听不到耗电和手洗比机洗干净的废话。

我媳妇最近又买了一台澳斯威尔蒸烤炉,周围邻居又围成了一圈儿。她们会问,你们家不是有了微波炉了么?你们家不是有煤气灶了么?买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何况打开煤气灶烧水不照样也可以蒸包子,蒸馒头,蒸鱼蒸肉之类的。这时我们时常无言以对,我如何向她们说明微波炉有辐射,而且蒸出来的东西发干发硬的问题,而澳斯威尔电蒸烤炉可以做烘焙糕点,饼干等西方必备的日常食物,她们也是闻所未闻。但是我相信她们有一天一定也会买的,一是因为中国人跟风的习性所然,嘴上说着要不得,要不得,实际上心理却是盼望着呢,二是因为有实实在在的'用处,一边窝在沙发上看书,蒸烤炉所蒸的饭菜也就熟了,或是家里也可以做街上甜点店一样的面包和三明治,欣喜愉悦之情当然是溢于言表。

朋友们为什么总是这样刻薄呢?还是说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我后来就想明白了,人心总是会这样,或者她们也不是有意的,只是接触到事物的观点不同罢了。他们是一种朴素的却又相当落后的观点,无非是让我们将就或是勤俭执家罢了。他们把衣服用旧了,以为补补就可以再用;能够节省钱就亲历亲为,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时间才是最贵;能够自己动手的,决不使用机器或请别人,还是因为要省钱为上;不敢借钱买房子,因为怕还不起贷款怎么办;不敢买新的家用电器,怕不好用怎么办;不敢买新的手机,感觉用老式机只打电话发短信就很好(直到智能机烂大街了,才更新换代);不敢用尿不湿和澳斯威尔蒸烤炉,还振振有辞的说,你当初当初是怎么过来的,还以为过去的一切都很好,很光荣正确呢。

但是家里买了电冰箱,我家里零食就没有断过,新鲜水果随便吃也不怕烂掉了。家里买了洗衣机后,嫂子就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去打麻将了。家里多了一台蒸烤炉,也得赶紧研究怎样清蒸鱼和烧面包了。

那些总认为过去是美好的,而接触不到新事物的人是得了一种病,叫做“怀念旧物”的病。不光是思维懒惰的一群,也是行为懒惰的一代,不光大脑停留在过去,连身体也停留在过去。尝试新事物的兴趣也没有,只能亦步亦趋,被这个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往前走。而在营销学上,这群人叫做落后消费者或者是跟随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