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琵琶行》艺术风格鉴赏

《琵琶行》艺术风格鉴赏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W 次

导语:《琵琶行》可以说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作的代表之作,既抨击了典型的社会现实,又以婉转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回味无穷。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琵琶行》的艺术风格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琵琶行》艺术风格鉴赏

《琵琶行》是中唐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与《长恨歌》齐名,被誉为他的艺术双璧。千百年来,《琵琶行》像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空中,为世人瞩目,为世人痴迷,为世人膜拜。人们吟诵,人们深思,人们玩味,它留给后人的太多太多,就连唐宣宗李忱都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褒奖,清代张维屏也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的感叹。可见,它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撼人心魄的世纪穿透力。据说,诗一写成便风靡宫廷里巷、大江南北,人们争相传诵,最后传到国外。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它呢?因为它是一首反映不同阶层人民生活痛苦的长篇叙事抒情诗,道出了最底层人民的心声,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绝唱,才有多年来一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辉煌。

《琵琶行》叙述的内容是,作者在湓浦口送友人,听到有人弹奏琵琶,“铮铮然有京都声”,就邀请她出来痛快地弹一曲,她出来后,大方娴熟地弹奏了名曲《霓裳》《六幺》,声音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悲壮激越。接着交代了自己的身世,跟作者的遭遇极为相似。作者又请她弹了一曲,这一曲声音更加凄婉忧伤,催人泪下。作者有感而发,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她作纪念。表达了作者对她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遭受贬谪不公正待遇的愤慨,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本人研读课文,深感此诗有“四美”和“四悲”的艺术特色,值得鉴赏斟酌。

  一、音乐美

本诗音乐描写脍炙人口,流传久远,广为传唱。尤其是第二段琵琶声描写最为精彩,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描写具体,细腻逼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弹奏的调试到适应,再到起步、发展、间歇、中止,再到高潮、结束,无不缓疾有序,层次分明,跌宕起伏,声情并茂。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把难以描写的琵琶声写得准确生动,形象感人,令人过目不忘,如临其境。这种以声喻声、以形喻声的描写手法堪称一绝,无人匹配。还用“切切”“嘈嘈”两个叠音词,来写小弦、大弦的声音,形象生动。用“间关”“幽咽”两个联绵词写琵琶声的轻快流畅、遏塞冷涩,对比鲜明。最后通过侧面烘托来体现弹奏的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都陶醉在琵琶声的美妙旋律中,无一人说话,显示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这一段之所以受世人推崇,它不光是单纯地描写音乐,而是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对琵琶女的怜悯和对自己被贬的不满。这是其他作家无法比拟的。

  二、结构美

全诗结构紧凑,一气呵成。第一段写江头送客听到有人弹奏琵琶;第二段写作者邀请弹奏者出来弹奏;第三段写琵琶女弹奏后叙说自己的悲苦身世;第四段写作者听后,有感于自己的贬谪跟琵琶女的经历相似;第五段写邀琵琶女再弹一曲,作者听得青衫全部湿透。行文非常完整,无一点断痕,而且前后勾连,跳跃起伏。

从线索上看,有两条:一条是琵琶女的弹奏和自述;另一条是作者听后的感受,交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条线索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使得行文自然流畅,高潮迭起。

综观全诗结构,既清晰又交织,有一种小溪的潺潺流动整齐美。

  三、对比美

对比描写是本文显著特点。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分明,揭示主题更加深刻。本文共有三次对比描写:

第一次是三次琵琶声对比描写。第一次琵琶声是暗写。在送客之际,听到琵琶曲,最终“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三次琵琶声是明写。是琵琶女应作者之邀出来分两次弹奏的,两次弹奏都很精彩,把全诗推向高潮。三次琵琶声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一次比一次低沉,一次比一次令人伤感。

第二次是琵琶女个人的对比描写。她以前是才貌双全、誉满京城、门庭若市、一掷千金、纵情欢笑、虚度年华的歌妓,而今是年长色衰、门前冷落、独守空船、郁郁寡欢、无比恓惶的怨妇,对比中刻画了一个被封建社会玩弄侮辱的典型妇女形象。

第三次是琵琶曲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听到的音乐进行对比。作者所处的环境是“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平时听到的是“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哳难为听”,而今夜听了琵琶女的弹奏是“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一鲜明对比,把作者听了琵琶曲后的兴奋联想与被贬后的苦闷枯燥生活体现了出来。

  四、环境美

本诗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有一种凄清孤寂悲凉美。

比如,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渲染了送别时冷清悲伤的气氛。“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江里月影衬托离别时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发生的一切作了铺垫。“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主人和客人都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所打动,完全忘记周围的一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沦落后的孤单寂寞生活。“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浓重地表现了诗人遭贬后的精神郁闷和生活的单调乏味。

本诗环境描写不多,但都从侧面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及琵琶女的弹奏水平以及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这四美都是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对刻画人物、展示故事情节的完整帮助很大。下面再看作者、琵琶女的命运及人们对他们遭遇的恻隐悲愤之情。

  一、作者的贬谪悲

作者关心民生疾苦,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兼济”大诗人。当他听到力主削藩而遭嫉恨的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派人刺死的消息时,怒火中烧,立即上书请求缉拿凶手,惩治罪犯。他当时只是个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的小官,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到江州做闲职司马。其实被贬的真正原因是他写了许多嘲讽朝中权贵的讽喻诗,这次被权贵们抓住了把柄,借以打击报复。来到江州的`第二年,夜送客人遇到琵琶女,听了她的曲子和身世后,感到自己和琵琶女有相同的经历,就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纠结心情。

  二、琵琶女的命运悲

琵琶女年轻时容貌出众,才华横溢,名噪教坊,轰动京城,许多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她风光无限,大肆挥霍,过着奢华惬意的幸福生活。待到人老珠黄时,门前冷清,无人问津,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后迫于生计,嫁给商人独守空船,靠弹奏琵琶排遣孤寂,晚年非常凄凉,她之所以有这样的悲惨结局,都是由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三、客人的同情悲

客人是作者的好友,他在诗中只出现了两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但人们可以想象到,他始终是和作者在一起,目睹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他和作者同样有离别时的悲伤和听到琵琶声的难过,也有对作者被贬的不满。他听了琵琶女的两次弹奏和身世后,肯定对作者和琵琶女的不幸深表同情,这种同情是对封建官场陷害忠良的强烈愤慨和对黑暗社会造成琵琶女悲惨生活的无比憎恨和无奈。

  四、读者的共同悲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古今大量读者读了《琵琶行》后,就会有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们读了《琵琶行》后,都为作者支持正义敢于直言的举动所敬重,又为他的外放而不平;都为琵琶女的演技而叫好,又为她的红颜薄命而惋惜。社会对他们太不公平,好人没有得到好报。人们只有对当时上层建筑和社会制度报以最严厉的谴责,对作者和琵琶女给予无限的同情和叹息,再无其他别的办法。这些悲都是作者、琵琶女、客人、读者,每个人心情的真实表达,当然还有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心理感受。

总之,这首诗意境深远,基调悲怆,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而且主题突出,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线索分明,脉络清晰,语言质朴,人物鲜活,比喻生动,塑造了两个遭受生活打击落魄失意之人的形象,人们对他们的处境只有同情惋惜悲伤,但作者勇敢刚正之举,永远激励着正直善良的人们跟邪恶势力作斗争,琵琶女弹奏的琵琶声像千年古钟的钟声一样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诉说着自己的辛酸,诉说着人世间的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