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矛和盾的集合》说课材料

《矛和盾的集合》说课材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67K 次

  学习目标

《矛和盾的集合》说课材料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难以招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成语猜猜猜

  二、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认识矛和盾,了解矛和盾的用途。

2、揭题:矛和盾的集合

  三、初读课文

1、按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我会填”)

2、交流反馈:检查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悟理:

1、引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带“然”的词,把它圈出来。

交流板书:忽然 固然 当然

(2)出示: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理解“忽然”一词了解当时发明家产生想法的原因。

b同桌现场演绎当时的情景,联系句子体会“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朗读。

c体会发明家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c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小结:产生想法

(3)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了。

a查字典,通过选择正确的解释理解“固然”一词,了解发明家本来的想法。

b发明家本来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c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怎么办呢?

出示: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认识破折号;体会发明家修改自己想法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板书小结:修改想法

(4)出示: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理解“当然”一词,由此了解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b观察坦克图片,认识履带、轮子、“矛”和“盾”。

c看了这样的发明,谈谈你的感受。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小结:延伸想法

(5)归纳总结:

a把三句话连起来读读,从这里你能读懂什么?

b引导学生了解并能简单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

  五、拓展升华:

1、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仅仅是指坦克吗?引导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六、生字指导:盾、兵、退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5课。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于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让学生参悟透。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结合穆湖实验学校学生的实际,利用成语故事进行课前谈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学于乐,玩的同时积累了成语,又了解了矛和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之中。然后,利用课件让孩子们形象直观地认识“矛”和“盾”,对它们有个初步的认知,自然地导入课题,激发了孩子们研究的兴奋点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揭示的是一个道理,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处理,就是让学生直面文章的重难点,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学生一下子陷入沉思,并由此萌生处强烈的探知欲。整堂课老师和孩子始终围绕重点句进行学习,研读悟理,试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中,我吸收了刘云生老师的一个匠心设计,并加以了修改,赋予了其鲜明的个性。就是在直面重点后,捕捉到三个“然”字词语,并且引导学生透过这几个词语弄清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改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是,我让学生的理解过程循序渐进,强化了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突出了重点。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查字典、观看图片、现场表演、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真正让语文课上的语言能力训练落实得扎实有效。

在最后的总结中,我们又回归到了“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重点句。这时候,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关“集合”的例子以及他们自身的想象,顺理成章地从重点句延伸开来。这个目的在于延伸拓展,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一方面是语言能力的训练,一方面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对重点句含义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个道理,是一种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