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手抄报 > 初中生爱国主义手抄报内容

初中生爱国主义手抄报内容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41W 次

爱国主义手抄报

初中生爱国主义手抄报内容

  初中生爱国主义内容:强调民本兼顾个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时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哪有我?”这两句话凝聚着曾经备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的深切感受。一些强调个性发展的人士,往往认为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只强调国家而忽视个人的正当权利,是扼杀个性发展的工具。他们将所谓的民主与爱国相对立,甚至荒唐地提出“去国家化”的口号,无视在民族国家存在的现代社会,树立正确国家观念的重要性。封建帝王以爱国为旗号、行专制独裁之实的所谓爱国主义,即便在古代也曾经遭到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猛烈抨击,绝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不是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

应当承认,忽视个性发展的确是我国传统教育的薄弱环节,但传统教育对个性发展也不是全然无视。例如:孔子创立了“仁学”,“仁者,人也”,“仁学”即“人学”也。继其之后的孟子,在论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也曾突出强调了个人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个人是家与国的根本。他既揭示了个人、家庭和国家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又强调了个人发展的基础性。足见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含有重视个体作用的民主精神。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个人发展了,家庭才能和睦,国家才能强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序列正是由此确立。不过,相比较而言,西方似乎更重视“人本”,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则更重视“民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有着比较丰富的民本思想。

据《尚书》记载,我国在夏代出现了“民惟邦(即国)本,本固邦宁”的观念,将人民视为邦国最重要的基石。祭祀先人,是各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祭祀礼仪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积淀和传递着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心理感情。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经揭示,中华民族在祭祀礼仪中曾创立过特有的“祖功宗德说”。他剖析中华民族的祭祀礼仪时指出,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先人,均被视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要受到经世历年的祭祀、礼拜。古代先贤都会谆谆告诫后学一定要热爱国家,对国家和民族有所贡献;只有对国家、民族建立过功德的先人,才配享有人们敬重怀念的礼遇。中华民族独有的“祖功宗德说”将爱国与建国、利民相融合,有着鲜明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富有民本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其包含的民本思想既尊重个体的作用又克服了“个人中心主义”的局限,有力地维系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培育了人们对国家、对人民应当具有的责任心。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大批爱国志士,他们不仅能明大义于当时,立高风于后世,而且,还以深刻的思想、炽烈的情感教育门生弟子忠于祖国和人民。比如:明代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表达了古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深沉的社会责任心,对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